【6月8日,單位食堂開放堂食,一晃,都快半年了!疫情,在各方努力下,正漸漸離去。社會已正常運轉,我們的生活,看上去跟疫情前,沒多少差別了。

受疫情影響的各行各業,有的已恢復,有的仍在等待……作爲全民健身最具影響力的馬拉松,依然被主管單位叫停。眼下的後疫情期,於馬拉松而言,可稱得上“黎明前的黑暗”。

結合當前大背景,“江湖馬拉松”將從多個方面切入,推出“後疫情期看馬拉松”系列,簡要探討一番如今國內馬拉松面臨的困境、機遇。】

2020的馬拉松,至今沒有一個清晰走向。

上月底,國家體育總局明確表示,全國性馬拉松等人羣聚集、跨區域舉辦的羣衆性體育賽事和活動暫不恢復。

像中超、CBA這樣的職業體育賽事,則已進入制定賽事恢復工作方案,經審覈評估後實施階段。也就是說,馬上就能看到了。

一個淺顯判斷,馬拉松還是下階段的事兒,至於說到什麼時候,誰也無法給一個準信。而於馬拉松行業來講,線下賽事不恢復,其他一切都是空中樓閣。這是大前提。

反疫情

這幾年間,馬拉松可謂中國體育產業中最具活力和張力的一大板塊。依託政府的支持,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市場化程度頗高。簡言之,馬拉松養活了很多人。

長達幾個月的疫情,馬拉松完全停擺。大家一天天地盼着,疫情快點過去,馬拉松快點回來。有了賽事,纔有收入,生活才能繼續。

可是,眼看着其他賽事都要恢復了,馬拉松爲何還沒有鬆動?今年到底會是什麼情況?

跟其他職業體育賽事、精英性賽事不同,馬拉松最大特徵,就是參與人員密集。類似中超,一場比賽,運動員就那麼多,怕人員密集,可以控制觀衆數量,乃至空場。馬拉松呢,光參賽選手動輒就三萬人,再加上志願者和相關服務者、觀衆,數字會大得驚人。

疫情最怕什麼?人員密集。因此可以說,馬拉松的存在,是反疫情的。

試想,如果去年底大家就清楚疫情走勢,那麼今年1月5日的廈馬能否舉行,還真是個未知數呢。

國內疫情大勢已控,剛剛受聘擔任中國足協防疫專家的張文宏教授談到,“全球第二波疫情正在發展,而且反彈力度已經超過第一波。”他強調,中國的防控目標是——不受全球第二波疫情影響。

國外沒安生,我們就無法獨善其身。馬拉松算不上社會正常運轉的剛需,但凡尚有一絲風險,也難以復工。

誰能定

疫情下,國外馬拉松同樣是停辦的停辦,延期的延期。像日本三大馬拉松之一的神戶馬,剛剛宣佈取消。日本疫情看上去不算嚴重,神戶馬每年11月中旬舉行,尚有五個月時間,組委會便放棄了。

從表象上看,疫情對國內馬拉松賽事的衝擊不算大,已確定取消的,也不多。絕大多數賽事,都選擇延期。

但是這麼拖下去,真正的衝擊纔算到來。體育總局不鬆口,大家不知道何時可以辦賽,只能在等待中忐忑度日。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現在進入夏季,全國各地大多不適合辦賽了,一般到九十月份,賽事纔會多起來。只是,賽事需要一個籌備期,去年田協亦規定共辦賽事有三個月的期限。

馬拉松的恢復問題,從來不是田協層面能夠掌控的。CBA重啓時,籃協的通知第一句就是“經體育和衛生健康部門同意”,馬拉松面臨的,同樣是如此。

馬拉松自身的特性,決定了衛生健康部門的慎重,他們開了通行證,總局纔會下通知。

馬拉松的復工,不單是體育領域,全民健身的角度了,而是要放在整個社會背景下,考慮的因素也更多、更寬、更廣。

樂觀的話,接下來兩三個月一切平靜,馬拉松獲得通行證,可以在國慶後出現;悲觀的話,今年就一直觀望中了。

這種無限期的等待,對馬拉松是一種煎熬,可有什麼辦法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