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都護府是漢朝時期在西域(今新疆輪臺)設置的管轄機構。是漢代西域官階最高的官職。“都護”是漢西域地方最高長官,相當於“郡都尉”。“郡都尉”是一郡太守副職,掌管軍事。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設“都護”,實際上與郡級區劃相等。

西域都護府的主要職責在於守境安土,協調西域各國間的矛盾和糾紛,制止外來勢力的侵擾,維護西域地方的社會秩序,確保絲綢之路的暢通。

“都護”統管着大宛以東、烏孫以南的三十多個國家,各國“自譯長、域長、君、監、吏、大祿、百長、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確認是漢的官員。

東漢西域都護府

西域都護府是由當時的統治者漢宣帝設立的。漢宣帝自從十八歲掌握朝政以來任用賢能臣子,在他看來只有王道纔可以更好的統治國家。漢宣帝是位非常著名的賢能君主,在他的治理之下國家一度出現強盛的景象。

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立行政管理機構、任命官員,派兵駐守並屯田,統計當地戶口,推行漢朝的政令等等,都是國家行使主權的重要內容。它由此奠定此後歷代中央政權管理西域的基礎。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打破了西域各地小國林立、互不往來的隔離狀態。造就了在中央政府的統一管理之下,西域各地相互交流的日益增多,增進了西域諸城邦國、各民族間的相互瞭解與信任,也增進西域與內地的密切聯繫,增強了西域各地對中央政權的認同。

張騫出使西域

中原地區的文化制度對西域產生了很大影響,如龜茲王絳賓從中原返回龜茲後,將中原的禮儀制度帶回龜茲並加以實施。而西域地區的音樂、舞蹈也傳入內地,從而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

首先是使西域諸國擺脫了匈奴的殘酷統治,轉向生產技術先進,經濟比較發達的漢王朝,從而加強了與內地經濟、政治與文化的聯繫。這種聯繫無疑是有利於當地社會發展的,對於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有着深遠的影響。

漢開西域後情況迥然不同,諸國不需向漢貢賦納稅,漢派駐在西域的戍卒和官員,其給養供奉完全取之於屯田和內地朝廷,不要各國負擔。同時,內地的農業灌溉技術和冶煉工業等由此而傳播到西域,促進了當地生產力的提高。

西域都護年表

漢朝的統一有效的治理,使西域有了一個比較安定的生活環境,這也符合於各族人民的願望。因此,西域各國“不樂匈奴”而“慕漢”。每當漢不在西域設置都護,匈奴勢力捲土重來的時候,西域諸國無不“區區東望扣關者數矣”,熱切地嚮往着內地,希望能重開玉門關、陽關,恢復漢的管轄。

西域都護府使被匈奴切斷了的“絲綢之路”得以恢復發展,暢通無阻,各國人民在這條中西交通要道上撒下了友誼的種子。西域的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豌豆等)、胡瓜(黃瓜)、胡蔥(大蔥)、胡蘿蔔等植物和駱駝、驢、馬的優良品種傳入中原,內地的絲綢織品和鐵器等工藝品、生產品源源不斷地輸往西域,東西方的交流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大地豐富了各國人民的生活。

絲綢之路

漢西域都護府這種管轄方式,也爲中國後世王朝開創了先例,十六國後涼呂光在統一西域後,曾仿效漢代,設置西域大都護,行使主權。

唐代,在邊區各族先後統轄在一個政府下之後,也分別設置了都護府。唐東北有“安東都護府”;北邊有“安北”、“單于”等都護府;西北有“安西”、“北庭”等都護府;西南有“保寧”、“支南”都護府。這都借鑑於漢代,適應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進一步形成和鞏固的需要,有着積極的歷史作用。

西域都護府的設立,保障了東西商路的暢通,加強了中原地區和西域廣大地區的交流,以及對西域地區的管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