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以来,包括中国在内的众多国家受到病毒的袭击,全球蔓延的病毒让全世界都陷入了恐慌,部分别有用心者在社交媒体上散布中国谣言,称新型冠状病毒是一种由中国制造的生物武器。

另外据澳大利亚研究人员的发现,3月下旬将“Covid-19”贴上“中国生物武器阴谋论”标签的推文在推特上被分享了近900次,又被转发了1.85万次,总共获得高达500万次的浏览量。这样的栽赃也促使澳大利亚国内对华人和亚裔的种族歧视言行和仇恨事件在增多。近日,文化和旅游部也下发了通知,让大家为了自身安全切勿前往澳大利亚旅游。

针对种种的“阴谋论”、“反华歧视”,我们该怎么和孩子解释。一个朋友和我分享了他的一个故事。

起因是他之前偶然听到了老师给他的孩子上的网课,一位初中语文老师借着国外反华的事件,义愤填膺的分析了西方列强的种种恶行,给孩子灌输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仿佛西方国家就是一股邪恶力量,作为中国人必须进行反击。我的朋友咋一听也没觉得有问题,因为互联网上各种媒体平台也充斥着类似言论。

但没过多久,朋友仔细一琢磨,“姑且不谈老师这些用词是否准确,但在课堂上借题发挥和学生说的却是自己的一些偏见,似乎不大妥当。”朋友的想法我也赞成,其实在社交媒体上一些有着偏见和仇恨的词句让人很是洗脑,不经大脑思考的把这些偏见传递给孩子,这并不是“爱国”,这很可能让孩子陷入了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却不自知。

一个人爱自己的国家、爱自己的民族、爱自己的文化是应该的,但不是非要以仇恨别的国、别的民族、别的文化为基础的。历史已经证明,建立在“仇恨”基础上的“爱”是非常可怕的。

作为成人,我们应该避免狭隘的“民族主义”,用一种世界的眼光看问题。我们是中国人,也是世界人。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和平和发展”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主流价值。

作为父母,我们不要在孩子心中埋下偏见,甚至仇恨的种子。历史是历史,现实是现实,未来是未来。过去不可改变,现在影响未来。如果我们希望世界各国未来不要相互欺压,而是保持和平和发展。所以,传递给孩子对真、善、美的向往才是我们父母还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做的。

除此之外,近期的美国暴乱也是可以和孩子交流的话题。

因非裔男子乔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致死事件而引发的抗议活动在全美不断蔓延。反对种族主义的大游行充斥着各类新闻头条。

当父母遇到孩子提出的关于肤色解决种族、特权和不公正的问题,大都会觉得孩子太小,不适宜和他们讨论这些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安德鲁专门研究种族偏见的起源,他认为: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末就已经开始考虑种族问题了。“当然,到三岁或四岁时,他们在看待人时就在识别种族。当他们看到人时,他们不仅在看人。”安德鲁的研究表明,当孩子从幼儿园毕业时,他们已经具有了“内在偏见”:这是一种对社会和种族群体无意识的想法和感受。

非裔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现任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詹妮弗·埃伯哈特在她2019年新书《偏见:揭露影响我们所见、所想、所做的事的隐藏偏见》中指出,很多时候偏见或歧视是下意识的,是内隐的。“内隐偏见(implicit bias)”是一种扭曲的镜头,是我们大脑结构和社会差异的产物。美国社会最强烈的成见之一就是将黑人和犯罪联系在一起。

当家长内心存在偏见时,会下意识的流露给自己的孩子。美国一位儿科医生提到,开始谈论反种族主义的一种方法是“为孩子做榜样”。如果一个孩子对所看到的会影响另一个孩子或家庭的事情表示担忧,家长应该教孩子如何表达同情和关爱。

还有一种做法是,给孩子在家里的书架上增加一些关于种族偏见的书和视听资料,这样有益于孩子在平时接触到这类文章。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鼓励他们讨论对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帮助他们在面对歧视时做出正确的事情:“鼓励孩子做改变者。”找适当的时机告诉孩子,“我们都必须努力支持种族平等。这意味着我们需要认识到别人的不同,并欣赏这些不同。

我们应该向所有人表明,种族是重要的,因为我们的种族差异使得我们每个人都与众不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