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初以來,包括中國在內的衆多國家受到病毒的襲擊,全球蔓延的病毒讓全世界都陷入了恐慌,部分別有用心者在社交媒體上散佈中國謠言,稱新型冠狀病毒是一種由中國製造的生物武器。

另外據澳大利亞研究人員的發現,3月下旬將“Covid-19”貼上“中國生物武器陰謀論”標籤的推文在推特上被分享了近900次,又被轉發了1.85萬次,總共獲得高達500萬次的瀏覽量。這樣的栽贓也促使澳大利亞國內對華人和亞裔的種族歧視言行和仇恨事件在增多。近日,文化和旅遊部也下發了通知,讓大家爲了自身安全切勿前往澳大利亞旅遊。

針對種種的“陰謀論”、“反華歧視”,我們該怎麼和孩子解釋。一個朋友和我分享了他的一個故事。

起因是他之前偶然聽到了老師給他的孩子上的網課,一位初中語文老師藉着國外反華的事件,義憤填膺的分析了西方列強的種種惡行,給孩子灌輸着一種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懷。彷彿西方國家就是一股邪惡力量,作爲中國人必須進行反擊。我的朋友咋一聽也沒覺得有問題,因爲互聯網上各種媒體平臺也充斥着類似言論。

但沒過多久,朋友仔細一琢磨,“姑且不談老師這些用詞是否準確,但在課堂上借題發揮和學生說的卻是自己的一些偏見,似乎不大妥當。”朋友的想法我也贊成,其實在社交媒體上一些有着偏見和仇恨的詞句讓人很是洗腦,不經大腦思考的把這些偏見傳遞給孩子,這並不是“愛國”,這很可能讓孩子陷入了一種狹隘的民族主義卻不自知。

一個人愛自己的國家、愛自己的民族、愛自己的文化是應該的,但不是非要以仇恨別的國、別的民族、別的文化爲基礎的。歷史已經證明,建立在“仇恨”基礎上的“愛”是非常可怕的。

作爲成人,我們應該避免狹隘的“民族主義”,用一種世界的眼光看問題。我們是中國人,也是世界人。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中國離不開世界,世界也離不開中國。“和平和發展”纔是我們應該追求的主流價值。

作爲父母,我們不要在孩子心中埋下偏見,甚至仇恨的種子。歷史是歷史,現實是現實,未來是未來。過去不可改變,現在影響未來。如果我們希望世界各國未來不要相互欺壓,而是保持和平和發展。所以,傳遞給孩子對真、善、美的嚮往纔是我們父母還有教育工作者所需要做的。

除此之外,近期的美國暴亂也是可以和孩子交流的話題。

因非裔男子喬治·弗洛伊德被警察暴力致死事件而引發的抗議活動在全美不斷蔓延。反對種族主義的大遊行充斥着各類新聞頭條。

當父母遇到孩子提出的關於膚色解決種族、特權和不公正的問題,大都會覺得孩子太小,不適宜和他們討論這些事情。但事實並非如此。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學教授安德魯專門研究種族偏見的起源,他認爲: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末就已經開始考慮種族問題了。“當然,到三歲或四歲時,他們在看待人時就在識別種族。當他們看到人時,他們不僅在看人。”安德魯的研究表明,當孩子從幼兒園畢業時,他們已經具有了“內在偏見”:這是一種對社會和種族羣體無意識的想法和感受。

非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現任斯坦福大學心理學系教授詹妮弗·埃伯哈特在她2019年新書《偏見:揭露影響我們所見、所想、所做的事的隱藏偏見》中指出,很多時候偏見或歧視是下意識的,是內隱的。“內隱偏見(implicit bias)”是一種扭曲的鏡頭,是我們大腦結構和社會差異的產物。美國社會最強烈的成見之一就是將黑人和犯罪聯繫在一起。

當家長內心存在偏見時,會下意識的流露給自己的孩子。美國一位兒科醫生提到,開始談論反種族主義的一種方法是“爲孩子做榜樣”。如果一個孩子對所看到的會影響另一個孩子或家庭的事情表示擔憂,家長應該教孩子如何表達同情和關愛。

還有一種做法是,給孩子在家裏的書架上增加一些關於種族偏見的書和視聽資料,這樣有益於孩子在平時接觸到這類文章。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鼓勵他們討論對不公平的待遇,可以幫助他們在面對歧視時做出正確的事情:“鼓勵孩子做改變者。”找適當的時機告訴孩子,“我們都必須努力支持種族平等。這意味着我們需要認識到別人的不同,並欣賞這些不同。

我們應該向所有人表明,種族是重要的,因爲我們的種族差異使得我們每個人都與衆不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