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封情书

文:城闭喧

-01-

心理学中的ABC理论,即是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最重要的系统:

Affect(情感):我们的喜怒哀乐。

Behavior(行为):我们的一切活动。

Cognition(认知):我们对某事某物的看法。

在日常中,就是我们遇见一件事情,这件事情经过我们“认知”的加工,让我们形成了某种“情绪”,影响了我们的“行为”,最后行为再反过来影响我们的“认知”。

在情绪方面,有些人会比较淡定,而有些人会很容易被情绪淹没,然后在强烈情绪的控制下,做出一些过激的行为。

-02-

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更容易被情绪“控制”呢?

在过去的文章中我写过,我们要尽可能让情绪简单直接化。

如果负面情绪被压抑隐瞒直到难以察觉,它就会不断在你的身体里积攒负能量。

这种负能量所产生的攻击性,如果向内就会产生“自我攻击——低自尊——悲观——再次自我攻击”的连锁反应。

如果向外,就会变得暴躁易怒,怨天尤人,难以相处。

可怕的是,这种模式会变成习惯,变成一种强迫性行为。

即是在遇见相应的事件时产生强烈情绪,做出过激行为。

即便我们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好,但是我们仍然无法改变。

因为最熟悉的选项,就是我们潜意识里认为最安全的。

所以我们会越来越悲观,越来越易怒。

-03-

当我形成悲观的认知以后,就会更多的从外界收集负面信息,这些负面信息加重了我的悲观情绪,这种情绪让我主动把事情搞砸,再强化了我的悲观认知。

最终我还会“合理化”的告诉自己,一切都因为我是个天生悲观的人。

那么要如何从这样的恶性循环中走出来呢。

下面就讲讲改变的三个过程。

首先是:随波逐流的状态。

对自己的问题视而不见,无知无觉,外界给了怎样的刺激,就会给予怎样的反应。并且未来也会一直在这种固定不变的模式中重复。

改变的方式是通过学习或者刺激性事件让他们客观的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模式。

但是悲观的人难以放过自己,易怒的人总将错误归咎他人,所以主动思考并且从随波逐流的状态中走出来并不简单。

第二步是:对抗情绪的状态。

当我们意识到问题以后,非但不会改变自己的情绪,反而会更多的被情绪所影响。

因为我们会在情绪化后醒悟自己“又犯错了”,就会产生更多的“情绪对抗”。

我知道了“这件事情并不应该发怒,我发怒是因为我过去形成的错误认知。”就会在事后告诉自己“我不该对别人发怒”,这就会让我更加抵抗自己的“发怒”情绪。

但就像我们越提醒自己“不要紧张”就会越紧张一样,这种下意识的对抗只会加重我们的情绪。

第三步是:接受情绪。

情绪就像水中的沙子,而想让浑浊的水变得清澈,最好的办法就是什么都不做。

当你再次产生悲观愤怒或者其他情绪时,你既可以认识到它们的源头,又可以接受它们的存在,你就让它们在身体里流动,因为情绪本就是人的一部分。

你会发现当你不再主动跟它们对抗时,它们反而弱了下去。

当然改变认知最直接的方式是“行为”,即使你在“认知”上不接受一个观念,但是只要强迫自己重复相对应的“行为”,就也会给“认知”上带来改变。之后关于“改变”的文章里会详细写这点。

-04-

当你感到悲伤或者愤怒并且察觉到他们时,你就告诉自己:“我正在悲伤”“我正在发怒。”

而不是告诉自己:“我真是个悲伤的人”或者“我真是个脾气差的人。”

不要给自己贴上这种强化错误认知的标签。

我们都是人,都会在遇见不同的事情时产生不同的情绪。情绪是一时的,但人却是流动的。只要摆脱了“随波逐流”的状态,任何人都可能得到改变。

希望遇见我的人,都能变得更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