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封情書

文:城閉喧

-01-

心理學中的ABC理論,即是將人的心理結構分爲三個最重要的系統:

Affect(情感):我們的喜怒哀樂。

Behavior(行爲):我們的一切活動。

Cognition(認知):我們對某事某物的看法。

在日常中,就是我們遇見一件事情,這件事情經過我們“認知”的加工,讓我們形成了某種“情緒”,影響了我們的“行爲”,最後行爲再反過來影響我們的“認知”。

在情緒方面,有些人會比較淡定,而有些人會很容易被情緒淹沒,然後在強烈情緒的控制下,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爲。

-02-

那麼爲什麼有些人會更容易被情緒“控制”呢?

在過去的文章中我寫過,我們要儘可能讓情緒簡單直接化。

如果負面情緒被壓抑隱瞞直到難以察覺,它就會不斷在你的身體裏積攢負能量。

這種負能量所產生的攻擊性,如果向內就會產生“自我攻擊——低自尊——悲觀——再次自我攻擊”的連鎖反應。

如果向外,就會變得暴躁易怒,怨天尤人,難以相處。

可怕的是,這種模式會變成習慣,變成一種強迫性行爲。

即是在遇見相應的事件時產生強烈情緒,做出過激行爲。

即便我們明知道自己的做法不好,但是我們仍然無法改變。

因爲最熟悉的選項,就是我們潛意識裏認爲最安全的。

所以我們會越來越悲觀,越來越易怒。

-03-

當我形成悲觀的認知以後,就會更多的從外界收集負面信息,這些負面信息加重了我的悲觀情緒,這種情緒讓我主動把事情搞砸,再強化了我的悲觀認知。

最終我還會“合理化”的告訴自己,一切都因爲我是個天生悲觀的人。

那麼要如何從這樣的惡性循環中走出來呢。

下面就講講改變的三個過程。

首先是:隨波逐流的狀態。

對自己的問題視而不見,無知無覺,外界給了怎樣的刺激,就會給予怎樣的反應。並且未來也會一直在這種固定不變的模式中重複。

改變的方式是通過學習或者刺激性事件讓他們客觀的認識到自己的行爲模式。

但是悲觀的人難以放過自己,易怒的人總將錯誤歸咎他人,所以主動思考並且從隨波逐流的狀態中走出來並不簡單。

第二步是:對抗情緒的狀態。

當我們意識到問題以後,非但不會改變自己的情緒,反而會更多的被情緒所影響。

因爲我們會在情緒化後醒悟自己“又犯錯了”,就會產生更多的“情緒對抗”。

我知道了“這件事情並不應該發怒,我發怒是因爲我過去形成的錯誤認知。”就會在事後告訴自己“我不該對別人發怒”,這就會讓我更加抵抗自己的“發怒”情緒。

但就像我們越提醒自己“不要緊張”就會越緊張一樣,這種下意識的對抗只會加重我們的情緒。

第三步是:接受情緒。

情緒就像水中的沙子,而想讓渾濁的水變得清澈,最好的辦法就是什麼都不做。

當你再次產生悲觀憤怒或者其他情緒時,你既可以認識到它們的源頭,又可以接受它們的存在,你就讓它們在身體裏流動,因爲情緒本就是人的一部分。

你會發現當你不再主動跟它們對抗時,它們反而弱了下去。

當然改變認知最直接的方式是“行爲”,即使你在“認知”上不接受一個觀念,但是隻要強迫自己重複相對應的“行爲”,就也會給“認知”上帶來改變。之後關於“改變”的文章裏會詳細寫這點。

-04-

當你感到悲傷或者憤怒並且察覺到他們時,你就告訴自己:“我正在悲傷”“我正在發怒。”

而不是告訴自己:“我真是個悲傷的人”或者“我真是個脾氣差的人。”

不要給自己貼上這種強化錯誤認知的標籤。

我們都是人,都會在遇見不同的事情時產生不同的情緒。情緒是一時的,但人卻是流動的。只要擺脫了“隨波逐流”的狀態,任何人都可能得到改變。

希望遇見我的人,都能變得更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