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線消息——6月9日,在2020阿里雲峯會上,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首次對外展示了阿里雲再生長的三大方向:“做深基礎”,從飛天雲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做厚中臺”,將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與阿里雲進行深度融合,實現“雲釘一體”;“做強生態”基於雲和新型操作系統,構建一個繁榮的應用服務生態。

“雲釘一體”:打造新型操作系統

秋天到冬天的交替往往是“一夜之間”,數字化新舊時代的交替也是“一夜之間”。張建鋒認爲,數字化已經成爲中國經濟的主要驅動力,疫情讓政府、企業都認識到數字化的迫切性,原本需要3到5年的數字化進程,將在未來1年之內加速完成。

新舊時代的交替也是新舊基礎設施的交替。

張建鋒表示,原來做信息化系統相對來說比較簡單,程序員理解清楚業務流程後,把它變成一個信息系統就可以了。但今天面臨一個非常大的變化,信息系統不再是一個簡單的業務流問題,還有數據流,還要移動化,還要用人工智能的辦法來處理大數據,這些都是以前的信息系統沒有遇到過的。從信息時代到數字時代需要一個新型操作系統,讓大家面向大數據、面向智能、面向IoT、面向移動化,開發自己的應用變得更方便。中臺就是這樣一個新型操作系統,釘釘是這個操作系統的核心。

“很多人把釘釘理解爲一個溝通工具,但釘釘是遠遠超越溝通本身的。”張建鋒舉例說,浙江100多萬政府工作人員在釘釘上辦公,並在平臺上開發了1000多個應用,各類事務處理都在釘釘上完成,“這就是操作系統的典型特徵,操作系統就是我自己做掉一部分事情,可以讓大家都在上面做更多的事情。”

張建鋒表示,就像傳統信息時代PC和Windows的組合一樣,企業既需要雲這樣的新型計算架構,也需要釘釘這樣的新型操作系統,這是一個整體,前者提供水電煤一樣的算力基礎設施,後者如同新時代的Windows,讓企業可以快速開發管理組織和業務的所有應用。

釘釘CEO陳航介紹,釘釘用戶數已突破3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500萬家。立白、東方希望、太平洋保險、廣東農信等企業基於“雲釘一體”的基礎設施,開發了數十萬種企業應用。在基礎設施之上,更是長出了一個繁榮的開發者生態,目前有超過20萬企業應用開發者在釘釘開發平臺上幫助企業定製屬於自己的應用。

做深基礎”:向下延伸定義硬件

張建鋒表示,阿里雲在軟件層面已經達到世界頂尖水平,飛天是中國唯一自研雲操作系統,今年將持續加大在芯片、服務器、交換機、網絡等領域的自研力度。

張建鋒進一步表示,“做深基礎”背後邏輯並不是簡單替換,是基於雲的特點來構建整套基礎體系,就像當年阿里巴巴“去IOE”並不是做一個新的小型機替代了舊的小型機,而是用阿里雲這輛汽車超過了舊時代的馬車。“做深基礎”將飛天雲操作系統向下延伸定義硬件,構建數字經濟時代的新型基礎設施。

以神龍雲服務器爲例,阿里雲在覈心虛擬機系統上自研神龍架構,突破了困擾雲計算行業的虛擬化性能損耗,讓物理機能夠發揮100%的計算效率。去年阿里巴巴發佈全球最強的AI芯片含光800,就採用軟硬件的協同創新,硬件層面採用自研芯片架構,軟件層面集成達摩院先進算法,可實現大網絡模型在一顆NPU上完成計算。

對於投入的力度,張建鋒表示,此前公佈過3年再投2000億,對數字經濟基礎設施而言,2000億的投入並不大,3年之內還會投入更多。他透露,今年不僅在基礎設施領域加大投入,還將大規模引進頂級科技人才,今年阿里雲再招5000人,重點吸引雲服務器、網絡、芯片、數據庫、人工智能等核心技術領域的攻堅人才。

公開資料顯示,阿里巴巴是科技人才厚度最深的中國科技公司。公司已經有數十位科學家獲得院士、頂級協會Fellow、傑出科學家,其中IEEE Fellow就有10多位,國際知名高校教授就有30多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