釘釘扮演的是“前鋒”,先用輕量級的協作、通訊打進企業,等企業界部數字化基礎完善後,後端的雲服務器等產品、商務團隊再蜂擁而至。

6 月 9 日,阿里雲在線上舉行 2020 阿里雲峯會,阿里雲智能總裁張建鋒發佈阿里雲三大方向:

“做深基礎”:從飛天雲操作系統向下延伸界說硬件;“做厚中臺”:將釘釘這樣的新式操作系統與阿里雲深度交融,實現“雲釘一體”;“做強生態”:根據雲和新式操作系統,構建一個運用服務生態。

按照常規,阿里雲每年上半年的峯會(一般在 3 月)都會放出當年戰略的指引,2019 年3 月,當時剛就任智能雲總裁不過半年的張建鋒,提出“阿里雲自己不做 SaaS”與“被集成”,相當於將盤子裏的肉分給合作伙伴換得生態,此舉當時在 To B 圈引發過不小的轟動。

可在阿里雲提出不做 SaaS 後,2019 年 6 月,曾經是獨立事業部的釘釘,宣告兼併至阿里智能雲,這才讓人一窺阿里雲不做 SaaS 的本相——雲雖然不做,但可以讓合作伙伴將 SaaS 做在釘釘裏。

本年的峯會上,釘釘成爲張建鋒的口中的主角。

“很多人把釘釘了解爲一個交流工具,但釘釘是遠遠跨越交流自身的。”張建鋒說。他乃至將釘釘和阿里雲的聯繫比作傳統信息時代PC和Windows,前者是算力基礎設備,後者是搭載運用的渠道。

怎樣瞭解這種組合?經過 Windows 系統,你可以打開一個遊戲或許視頻播放器,但遊戲畫面的流通度、視頻的清晰度,又取決於你的 PC 裝備裏顯卡、聲卡、處理器的質量如何。反過來說,硬件裝備更好,運用展現的水平也會更高,兩者要相得益彰,

而“雲釘一體”,意味着雲服務器、芯片、數據庫的底層技術,將和上層釘釘搭載的運用形成完整方案,打包賣給客戶。

這樣的方案更簡單打客戶。一位釘釘人士告知 36 氪:“現在阿里雲拿金融、銀行這樣的大客戶,供應的都是專有釘釘產品,它就希望你是一整套方案,對他們來說最省事兒。”一週前,阿里雲和中華保險剛剛簽下 7 億元訂單,被業界稱爲史上最大金融雲訂單。

釘釘對阿里雲獲客的促進作用,現已逐步被阿里巴巴驗證。這不難了解,釘釘不只免費,它 To C 的功用又帶有進口屬性,再加上疫情期間,釘釘收穫了一大波數字化需求旺盛的企業客戶,這關於客單價更高的阿里雲來說,無疑是天然的潛客。

根據阿里巴巴發佈的最新數據,阿里雲的企業客戶是 300 萬,釘釘的企業組織數是 1500 萬,用戶數則突破了 3 億。

可以預見的是,釘釘在阿里 To B 生態將愈加重要,它扮演的是“前鋒”的角色,先用輕量級的協作、通訊打進企業,等企業界部數字化基礎完善後,後端的雲服務器等產品、商務團隊再蜂擁而至,終究承接起企業一整套 B 端需求。

釘釘是系統,雲是基座,但關於整個阿里來說,數字經濟纔是真正的野心地址。

關於投入的力度,張建鋒表示,此前發佈過3年再投2000億,對數字經濟基礎設備而言,2000億的投入並不大,3年之內還會投入更多。他走漏,本年不只在基礎設備領域加大投入,還將大規模引入頂級科技人才,本年阿里雲再招5000人,要點招引雲服務器、網絡、芯片、數據庫、人工智能等中心技術領域人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