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稿|吳俊宇 琨珸

編輯|吳俊宇

當下的雲市場無疑是巨頭博弈的棋局。

阿里雲、華爲雲、騰訊雲這類企業在公有云市場佔據着領先位置,而且背後有龐大的集團體系作支撐。

那麼,其他雲廠商究竟處於何種位置?

一是技術標籤更重、技術平臺型的公司。它們開始密集尋找落地場景,來回應“你的技術這麼強,都能做什麼“,來講好產業落地的故事。最典型的案例是,百度。

另一種則是,具備成熟的應用場景與龐大的價值產業鏈的公司。希望藉助技術的整合佈局來尋找更高錨點,在產業生長中,補齊自家技術的短板,再對外輸出爲政企客戶服務。最典型的案例是,京東。

當下的產業格局,讓這兩類基因不同的公司,站上同一賽道,各憑本事,從技術、產業兩端向中間進發。

今年3月,京東雲與AI事業部正式將原京東雲、京東人工智能、京東物聯三個品牌統一爲“京東智聯雲”品牌。新事業部的技術服務與零售、物流、數字科技一起構成了京東四大核心業務版圖。

作爲一個新部門、新品牌,這一次618,京東智聯雲迎來了它的第一次大考。

內部大考

2019年,我在《春晚紅包宕機史,也是半部中國互聯網技術進步史》一文中針對百度雲提到:

春晚,作爲互聯網企業的“哥德巴赫猜想”,絕對是一家企業組織能力、技術能力的練兵場。

2020年,我在《走出舒適區,都得熬個春晚工程》中針對快手曾提到:

每一個越過春晚考驗的企業或產品,都會在接下來的1-2年內實現質變。因爲無論技術架構、組織架構,都會在春晚磨礪下得到成長。

百度“春晚戰事”之後,百度雲的基礎技術架構和實力得到了印證。百度迅速嗅到產業智能化的前哨,開始貼雲+AI的標籤,雲開始升級爲“智能雲”。後來在內部發展和外部競爭的環境下百度AI體系大一統,原AIG(AI技術平臺體系)、TG(基礎技術體系)、ACG(百度智能雲事業羣組)整體整合爲“百度人工智能體系”(AI Group、縮寫爲AIG)。

快手的“春晚戰事”之後,快手借春晚項目完成了技術改造和積累。如基礎架構升級,服務器等基礎資源的儲備。在春晚的洗禮之下,快手也形成了面向未來的技術架構。今年6月,快手更是投資百億自建首個超大數據中心:體量僅次於騰訊、阿里。

對京東智聯雲來說,這一次618也有類似的意義。

1、更名“京東智聯雲”後的首次秀肌肉,於內外均有着不能輸的 “戰略意義”;

技術架構的調整,往往會讓組織協同更有活力、戰鬥力。

在京東內部,啓用新Logo往往是業務單元地位升級的一個信號,2018年11月,京東金融升級爲京東數科時,便是如此。因此,品牌架構調整之後的“實戰”表現自然會被內外部矚目。

新組織一方面需要用來佐證高層戰略佈局的正確性,京東戰略向“技術全面傾斜”,京東智能雲有希望成爲京東的“第四極”。

時間軸拉到更長,2007年,京東決定自建物流,其實內部反對的聲音很大,認爲選擇自營模式本就走上了一條利潤薄如紙的艱辛道路,再自建物流乾脆就是送死。

但劉強東爲代表的管理層認爲,把這些最重、最難做的事情做了,京東才能建立領先業界的用戶體驗。以史爲鑑,反觀京東智聯雲這一新落子,能否盤活京東整盤棋,將決定着京東未來十年的發展。

另一方面,也是“新興組織”在集團內部站穩腳跟,攫取話語權、地位尊崇以及資源支撐的路徑。

企業內部很現實,新業務要麼在聲量上取得突破性進展,要麼需要證明自身盈利能力,要麼需要在重大關鍵時間節點證明自身的支撐作用——這次618無疑重大時間節點。

你去看騰訊、華爲、百度等企業在雲這個關鍵業務的內部佈局整合中,都能看到管理層的決心和態度,但另一方面則是其他同級業務部門的競爭壓力。

技術作爲當下的京東正在審慎對待的重要戰略,“京東智聯雲”是對外輸出技術能力、服務的統一標識,京東智能雲對內其實也面臨大考。

2、由“各自爲營”到“統一作戰”的組織內部協同考驗;

除了內部壓力之外,便是組織協同的問題。企業內部業務線和業務線之間的關係是充滿了“競合”,除了良性的競爭之外,則是組織協同。

所有大型平臺類公司都面臨着組織協同的難題。在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楊清清一篇名爲《技術京東》的報道中提到:

曾經京東的技術體系內、技術與業務之間,存在一定的壁壘。過去明顯能感覺到的是,京東不同的技術部門雖然在同一處“安營紮寨”,但往往自我生長,面對客戶時也更偏向獨立行事。

整合後的京東智聯雲,僅3個月的時間,首先,AI、雲、物聯網這三者之間能否破除內部組織上的壁壘,從而形成真正的“一股繩”、“技術一盤棋”。

它們三者整體對集團,又能否做好與集團各個業務線之間話語權的爭奪,這當然非常重要。重大項目中的決策分配,往往在日後平常項目中一以貫之,形成傳統。

3、新基建下激活京東核心賽道,需要用雲證明自己;

新基建無疑是當下最熱門的話題。這個話題被熱炒當然有各個企業向上管理的因素,但同樣也是中國ICT、互聯網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引發了對技術升級、技術輸出的渴求。

新基建的“新”,一定體現在新技術、新業態,技術的重要等級再被提升。要在技術體系的基礎上,藉助數字化和智能化,激活千行萬業的生產力新增長。

何爲基建?大多關乎整個社會層面的規劃、治理,是個“宏大敘事”的話題,各家企業都在迅速找準站位、貼標籤,向G端講故事、表決心。

在零售、物流、金融、供應鏈等領域多年深耕的京東,非常需要強化技術烙印,從而藉助較強的場景理解能力,率先激活自家核心賽道,再對外輸出技術與服務,此一役也關乎到京東在新基建中的卡位。

從這次618的表現來看,京東智聯雲扛住了。

核心業務全面上雲,京東智聯雲超高彈性支撐海量併發,訪問峯值QPS較去年618同比提升195.74%,在全球共籌備了1000+的CDN節點,覆蓋了100多個國家,CDN總帶寬同比增長113%,均爲歷史新高。

此外,京東智聯雲的AI技術爲客戶創造多元購物體驗,NeuHub京東人工智能開放平臺累計調用量達701億次,大促客服諮詢中有9成以上諮詢量,都是由提供24小時全天候服務的京東在線智能客服接待,其累計諮詢服務量超過3.8億次。

這樣爆發式地在實際落地應用場景中的數據,是非常可觀且難得的。這證明技術與產業的契合,技術在應用中得到了極大的激發,而這當中的耦合、嫁接必定不是輕鬆的。

但挺過來,積累了經驗,便可由此拿到產業智能化的一張入場券,而歷煉之後的技術版圖也全面鋪開。

外部大考

京東智聯雲承載着兩個戰場的“作戰任務”。

從雲、AI等技術戰場來看,京東智聯雲起步稍晚,去看雲的體量、客戶,AI的技術、生態等,京東智聯雲在追趕狀態,它面臨着與BATH實打實的技術較量,顯然要補齊的不少。618實戰中,從技術維度是過關了。

那麼在京東自家零售電商主戰場呢?京東智聯雲的誕生絕不單純只是一個技術支撐板塊。向內看是京東零售體系發展的必然需求,向外看是和阿里、拼多多競爭的結果。

阿里和拼多多之間在電商戰場的博弈使得京東看起來似乎不像過去那麼耀眼。

但是要知道,京東的基本盤始終都在。尤其是在今年中概股紛紛遭受重挫之時,你可以發現,京東的市值卻一直在悄然增長。

尤其是翻閱京東財報會發現,京東無論是線上零售還是物流業務都得到了較大增長。在京東上下襬脫頹勢的情況下,智聯雲則是扔下的一個“新變量”,是拉動京東業務增長的新引擎。

你要知道,今年外部環境多變幻的618尤爲特殊。

1、今年618龐大的用戶交易額是社會零售基礎設施完善的具體體現,直播帶貨、物流系統這些服務零售的技術體系都需要雲作爲支撐。

天貓、淘寶背後有着市場份額全球第三、國內第一阿里雲的支撐,撐住了雙11這樣的“大場面”。拼多多的市值近來多次超千億美金,下沉市場明顯帶動了中高端消費羣體,背後是國內第二的騰訊雲支撐。

京東的智聯雲重要性不言而喻,再加上近日與快手合作,明星直播帶貨、物流系統不斷完善,對雲的需求非常之大,絕對的爲主戰場保駕護航。

2、它是疫情後的第一次消費大潮,半年來被壓抑的社會心理以及當下疲軟的社會消費需要得到釋放。高達2692億元GMV恰恰是這一大環境的體現。

618的成績單證明了,這一主戰場也同樣取得勝利。但對於這種不可控的外部環境,籌備中的預案就更需要做的全備。沒有人會預測到,最終爆發出來的消費力究竟怎樣。春晚尚且有歷年數據的參考,618這次卻是摸着石頭過河。

3、這是京東擺脫頹勢以來在自家主場和阿里、拼多多的第一次正面交鋒。這次交鋒直接影響京東智聯雲未來在政企合作伙伴,生態合作伙伴心目中的地位。

京東智聯雲誕生的兩個核心邏輯,除了集團自身向“新基建”靠攏,達成主戰場勝利。更有對外輸出技術和服務,做政府、企業等客戶的數字化、雲化、智能化的目標。拿下618,則成爲聚合合作伙伴最強背書。

4、這是京東回港上市以來的第一次練兵,京東智聯雲其實在京東這個大體系下,未來可以起到市值管理的作用,有驅動公司上下信心的價值,更有給投資人講述京東新故事的作用。

京東2019年四季度、2020年一季度財報,都比較漂亮,京東內部員工也異常興奮喊着“京東回來了”。在618中再打一個漂亮的勝仗,必定鞏固內部上下信心、提振士氣。

同時,京東智聯雲投入新基建,投入技術,也給京東帶來了一個巨大想象空間的未來。京東的價值正在被資本市場重估。

重構新可能

直到2019年11月,京東給自己的定位,還是“以零售爲基礎的技術服務公司”。

不過,時針轉至2020年,這一定位中的關鍵詞“零售”,已悄然轉變爲“供應鏈”。

京東經過十年發展之後,表現出來了下個階段的張力,也爲中國零售業突破困阻打開了新的空間,而這個空間的邊界,將是中國實體經濟的破繭重生。

融合了大量AI技術儲備、基礎AI平臺與智能供應鏈平臺建設,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體系的整合,讓京東智聯雲打造了完善的產業服務能力。

你可以看到,京東的新故事已經在開講了。

橫向去看京東最像的美國故事亞馬遜會發現,亞馬遜通過雲計算這個飛輪驅動了當下的發展。對亞馬遜而言,AWS已然成爲了“第三曲線”,而且是一條非常成熟、年輕,具有想象空間的第三曲線。

坦率說,京東智聯雲現在對京東而言,在財務上很難看到具體的體現。但是雲畢竟是未來。京東智聯雲和亞馬遜AWS的故事肯定不一樣,至於未來會怎麼講,當然還有待觀察。

但不妨可以想象,京東智聯雲正式於2020年3月5日開始啓用,技術整合是比較顯然的一條邏輯線。而時間節點也非常關鍵,疫情爆發之後。要知道京東在智能戰“疫“中的表現頗爲突出。

客觀上講,疫情的確加速了產業智能化的步伐。C端消費經濟雖然依舊熱鬧,但從去年開始,就已經有人喊“得To B者得天下”了。今年疫情之後,G端也成爲各家佈局的一個重要指向。

京東智聯雲的誕生,背後另一條邏輯暗線,或是對技術戰“疫”的深度思考與對未來的高度佈局,面向產業智能化的浪潮。京東的決策、對市場的洞察,其實跟上了步伐。

過去的零售、物流業務作爲京東的根基在這一次618得到了成功檢驗。

這一次618之後,高盛發表報告表示,授予京東集團-SW(09618)“買入”評級,未來12個月目標價273港元。此基於綜合方式作估值,並對京東零售業務按預期明後兩年稅後淨營業利潤(NOPAT)市盈率22倍作估值。

理由是,京東公司的零售規模優勢,以及通過廣告及物流邊際利潤改善來推動利潤增長的路徑清晰。

我們不能說這個評級和京東智聯雲有着直接聯繫,不過京東智聯雲在這次618之後,將要和京東集團共同重構新的可能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