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着美國對我國科技企業限制加碼。郭臺銘站了出來,他說:對手的牌出完了,該我們出牌了。富士康將大力支持國產芯片和國產操作系統的研發,而且富士康還將在大陸地區建立一個晶圓代工廠。這滿滿的正能量與往常不大一樣,記得美國最早對我們推出限制政策時,郭臺銘不僅投資100億美元,到美國去建廠,還表示富士康可以撤出大陸。

爲什麼郭臺銘此次會有如此大轉變?有個學者說得好,越是出國的人,越發現自己愛國。郭臺銘此時此刻,應該是深有感觸。表面看,郭臺銘見多識廣,不僅去的地方多,而且有很多國外合作伙伴。但骨子裏,郭臺銘還是個中國土狍子。爲什麼這麼說,從郭臺銘的創業經歷就能證明這一點。

郭臺銘八十年代,從臺灣到深圳來創業,他沒什麼豪華經歷,開始只是辦了家做連接線的小作坊,。八十年代的深圳和大部分闖深圳的創業者,與國際企業相比,都是土狍子。郭臺銘憑藉自己的才幹和努力,紮根深圳幾十年,逐步把企業做大,建立了自己的鴻海和富士康王國。雖然企業做得很大,夥伴遍佈四方。但本質上,郭臺銘和他的企業,仍是一家完全依賴於大陸,伴隨着大陸改變開放成長起來的土狍子。

由於富士康對蘋果的依賴性較強,美國又掌控半導體上游話語權。所以美國最初發起對國內半導體科技企業限制時,相關企業決策者的內心是有很大波動的,這一點在郭臺銘身上表現尤爲突出。郭是那種掌控欲和自信心都超強的企業家類型。他認爲自己憑本事建立了全球領先的代工帝國,就不怕任何挫折和障礙。搬到哪都不怕,沒有國內訂單也不怕。

基於以上雄心,郭臺銘這個土狍子,接下來做了很多洋嘗試。不僅投資百億美元到美國建廠,還分別在印度和東南亞投資建廠,同時在全球註冊了多個自有品牌,自己還嘗試了一把選舉,也放棄了一些華爲和蘋果訂單。目前結果看,美國工廠扯皮,還不能達成妥協已接近爛尾。印度和東南亞工廠,招工人數計劃減半,效率堪憂。自有品牌未上路,從政選舉失敗。蘋果和華爲訂單,都在尋找替代。至此,郭臺銘的洋嘗試寫滿了挫折感。

學者的話開始起作用了,越是出國發現自己越愛國。郭臺銘認識到,自己的成功除了個人的努力,更多的是藉助了國內這片肥沃土壤,離開了國內這個堅實平臺,還真是玩不轉了。所以,郭臺銘幡然醒悟,在美國加碼限制時,站出來坦然表達了自己的內心。全力支持國內的芯片和操作系統研發,把根紮在國內。不得不說,這次郭臺銘的選對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