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問世界上有哪個國家可稱爲天選之地,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美國。和中國12%的平原地形相比,美國的平原地佔其領土的50%,條件實在是優越。

相同尺度下的美國中部(上)和河南(下)

一個地廣人稀,一個地狹人稠

(圖片:google map)▼

美國的大平原地區大致可以分爲三個部分:從落基山脈向東直抵阿巴拉契亞山脈的大密西西比河流域平原、東北部五大湖沿湖平原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海岸平原。

東部雖然有阿巴拉契亞山脈,但是比較平緩

落基山脈以東大部分是廣闊的平原

(底圖:shutterstock@Anton Shahrai)▼

但美國早期剛剛得到這片土地的時候面臨着一個問題,那就是東西部的嚴重割裂。阿巴拉契亞山脈和南部西屬佛羅里達的存在,阻礙了最初獨立的東部十三州進入西部廣大土地的腳步。五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流域也不連通,西部的農產品和東部的工業製成品都處在自產自銷的階段。

那麼,打通五大湖區和密西西比河水道,就成爲了美國實現地緣條件升級的一個關鍵舉措。

整合一洲

由北美5個湖泊組成的五大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水域,因此五大湖有着“北美地中海”之稱。五大湖沿岸地區也因此被稱爲美國繼東西海岸之後的“第三海岸”,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等城市就位於此處。今天的五大湖區聚集了全美六分之一的人口,是整個西半球最重要的工業區。

五大湖對美國和加拿大兩邊都是至關重要的

五大湖與加拿大聖勞倫斯河相連(美國也佔一部分)

美國自然也希望五大湖能夠與東海岸和密西西比河相連

(橫屏觀看)▼

而佔地約300平方公里的大密西西比河流域則覆蓋了美國大部分可耕地。和舊大陸大多數大河流域不同的是,密西西比河流域地形平坦,河流水量大、流速緩,通過密西西比河水系可以深入美國中部的各個角落。

真,大密西西比....

(橫屏觀看)▼

由於密佈的河網讓美國中部任何一處大農田距離航運河道的距離都不會超過200公里,無處不在的內河港口最大程度上釋放了美國這三分之一國土的生產潛力。

聖路易斯市-密西西比河沿岸

相當於是中國的長江

(圖片:google map)▼

平緩的大河流域在地緣上很有價值,大大降低了早期大陸政府對該地的政治整合難度。地域傾向難免會有,但是此時原住民反抗者已經被屠戮殆盡,把剩餘的印第安人驅趕到保留地之後,白人移民內部壓力則由西部擴張解決。

印第安人只能推向西部更乾旱貧瘠的荒野

但白人也接踵而至,那就從西部向更西部逃竄....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從大密西西比河流域向東翻越阿巴拉契亞山脈,是美國獨立的龍興之地。東海岸諸多令人耳熟能詳的城市都位於此,如華盛頓、費城、波士頓和紐約等,美國在大西洋沿岸擁有的港口數量比整個西半球剩下的總和還要多。

對於當時已經地狹人稠的歐洲人來說

如果你已經一無所有,美國是真的燈塔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1803年,美國通過路易斯安娜購地得到了密西西比河以西的大片土地。1810年西弗羅裏達共和國宣佈獨立,幾個月後星條旗在這裏升起,從此密西西比河流域全部地區都被納入美國領土。

東海岸、五大湖區和大密西西比河流域相繼成爲美國領土之後,美國理論上擁有了成長爲超級大國的潛力,但還欠缺點火候。

雖然購得了異常遼闊的土地

但美國人對中西部還缺乏認知,地圖也很粗糙

有興趣的讀者可以仔細看下下面這張

看你能不能找到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

(1803年地圖,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彼時美國的絕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山脈作爲天然屏障阻擋了盎格魯撒克遜人後裔們向西拓展;向南的佛羅里達州當時則是西班牙領土,難以獲得通行權。這就讓美國東西交通變得十分艱難。

美國中西部廣大地區盛產農產品,但只侷限於自產自銷,而東部的農產品價格相對昂貴,東部的工業製成品也難以運送到西部。

東海岸、五大湖、密西西比河

三者之間要麼有山脈阻擋,要麼缺乏河流連接

沒有低廉的水運,移民的成本就會高出很多▼

1825年伊利運河的完工,給這個問題提供了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伊利運河將五大湖中的伊利湖和哈德遜河相連,後者通過紐約港注入大西洋,與東北新英格蘭實現連接。這一工程打破了美國五大湖區和東海岸兩處之間的地理屏障,讓美國東部變成了一個整體。

連接五大湖和紐約港的水運路線終於打通▼

那麼這個成功可以複製到密西西比河流域嗎?

經濟危機中的工程

起碼從地理上來看是可行的:密西西比河流域和五大湖都位於美國中西部平原,距離最近處是密歇根湖和密西西比河的支流伊利諾伊河,兩處水域最近只相隔十二公里,中間只隔了道被印第安人稱爲“芝加哥”的小丘。

在密歇根湖與伊利諾伊河之間

修運河之前並未連通(圖中的紅色區域)

(橫屏觀看)▼

1673年法國探險家路易·朱利葉特(M. Louis Joliet)在此地勘測之後,提出了修建運河的想法,此後對於運河的討論一直沒有停止。

在運河還沒有真正開工,甚至還只是一個設想的時候,它就已經對美國的政治產生了影響。1818年,伊利諾伊成爲了美國第21個州,爲了避免和威斯康星州分享這條想象中的運河,伊利諾伊的政客將該州的邊界向北移動了41公里。

這41公里的土地,後來誕生了美國工業中心、全美第三大城市,風城芝加哥。

密歇根湖周邊的四個州,以及芝加哥

(橫屏觀看)▼

借鑑了伊利運河建造的成功經驗,美國國會於1822年批准伊利諾伊州修建一條連通密歇根湖和伊利諾伊河的運河。開始州政府授權了一傢俬人公司承接該項目,但幾年後由於無法籌集到足夠的款項,該公司放棄了這項工程。

儘管一直標榜着自由經濟,但在建國之初私有經濟的孱弱時代,美國政府還是樂於親力親爲介入市場經濟。私企放棄了,那就由州政府親自下場,和伊利運河一樣,伊密運河(伊利諾伊&密歇根運河,下同)由國家資助開工建造。

左邊一頭連接伊利諾伊河

右邊一頭連接密歇根湖和芝加哥

(圖片來自:wikipedia)▼

1836年7月4日,伊密運河破土動工,這條運河的命運註定多舛,建造第一年遭遇了惡劣天氣進程緩慢。次年,源自英國的經濟危機波及到了美國,面對通貨膨脹錢幣貶值,時任美國總統的安德魯·傑克遜發佈“特殊通知”,規定土地買賣不能使用紙鈔,只能用真金白銀購買。

芝加哥市內的運河沿岸

(圖片:google map)▼

伊利諾伊州政府的沿河土地收購計劃遭到打擊,運河修築進展緩慢。同時因爲修築運河的經費很大一部分來自政府發行的債券,導致經濟危機之下州政府債臺高築。到了1942年新任州長上任之時,伊利諾伊州面臨着約1500萬美元的債務,以當時的美元購買力來說,這是一個天文數字。

新任州長做了兩個決策,一是在州內徵收財產稅開源,二就是決定將暫停運河修建並縮減工程量,後者節省了一半運河修建的經費,也導致了最後竣工的運河深度只有平均1.8米。

一座運河船閘遺址

(圖片:shutterstock@Eddie J. Rodriquez)▼

1848年運河建成並投入使用,起初同時擔任了貨運和客運的交通要道,是從東部到芝加哥地區唯一的方式。隨着1954年芝加哥鐵路的修建,運河逐漸停掉了客運線路,只作爲農產品和工業製成品的漕運專線。

芝加哥在水運時代是樞紐

在鐵路時代依舊是樞紐,地位甚至還更高了

(運河旁,芝加哥多個火車站之一)

(圖片:google map)▼

芝加哥崛起

建造中的伊密運河第一年進度十分緩慢,除了準備工作不足以外,招募不到足夠的人手也是個大問題。當時的芝加哥人口不到400人,而且政府能給建築工人提供的住宿條件和薪金都吸引不了擁有土地的白人。

另一方面建築工程也是一項危險的工作,在美國早期的大工程當中,每一件都出現了大量的人命官司,伊密運河的修築也不例外。儘管沒有官方記錄表明有多少人因此而喪命,但是那些工人的後代們記錄下了這一點。

美國人不願意幹,有人願意幹。19世紀30年代的愛爾蘭人正過着飢寒交迫的生活,只能在狹小的耕地中種植土豆來果腹,此時的美國對他們來說就是希望之地。

雖然剛來的時候比較苦,但是有飯喫,有活兒幹

(到達美國的愛爾蘭移民)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伊密運河的工程爲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愛爾蘭工匠的到來。開始的時候這些愛爾蘭人遭受到了當地人的歧視,被嘲笑爲“次等階級”,但他們最終融入進芝加哥,在這裏紮根生活,並帶來了他們自己的文化。

每年的3月17日是愛爾蘭人傳統的聖帕特里克節,綠色是愛爾蘭人最喜歡的顏色,在這一天整個芝加哥的河段都會被染成綠色來慶祝這一節日。

這確實很綠....

(圖片:Big Joe / Shutterstock)▼

愛爾蘭人的到來充實了芝加哥的人口,很快芝加哥又迎來了另一波移民潮。這當然是因爲運河的投入使用。

伊密運河全線長96公里,運河建成後,美國中西部的穀物、大豆、禽類、肉牛,南部的糖、棉花等農產品原材料都可以通過密西西比河航運系統經由芝加哥輸入到五大湖區,再通過伊利運河轉到哈德遜河航道,由紐約發往全世界。

這樣子,整個美國東部就形成了水運環路

紐約、芝加哥、新奧爾良是三大節點▼

美國東部的工業製成品,也通過運河轉運到中西部廣大地區,芝加哥迅速變成了北美糧食、牲畜和農業機械交易中心,整座城市就像滾雪球一樣迅速變得龐大。到1850年,有近30萬人住在芝加哥港。

19世紀50年代,紐約到芝加哥的州際鐵路建成通車,芝加哥同時成爲了美國第一大湖港和鐵路交通樞紐,酒店、出租車、餐廳、倉庫和內陸運輸公司紛紛出現在這座年輕的城市裏。

1874年的芝加哥,已經是一座相當大的城市

雖然只是位於運河的“入湖口”

連接起來的卻是一片大陸和一片大洋

(橫屏觀看,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50年代的十年間,芝加哥人口翻了三倍。定居者數量從0到百萬,這座城市僅用了80年,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個奇蹟。時至今日,風城芝加哥也是美國繼紐約和洛杉磯以後的第三大城市。

1953年,一艘巨大的貨船在狹小的水道間拐彎

這運河也是相當的經久耐用

(圖片:shutterstock@Everett Historical)▼

在伊密運河建成的1848年還發生了一件事:美墨戰爭結束,墨西哥被大大削弱,美國現代版圖基本定型。從此美洲大陸上再也沒有能威脅到美國本土的勢力,整合了相當於一個大洲資源的美利堅合衆國,開始將目光投入到全世界。

*本文內容爲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Untitled Title / Shutterstock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