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侵袭脏腑和内伤七情,影响脏腑功能,也常为发生肥胖的因素。脏腑之中以脾、肾、肝、胆与肥胖的关系密切。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输布精微,充养周身,而变成膏脂痰湿,蓄于肌肤,发为肥胖。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气行水,助脾健运,通调水道而湿浊内聚,溢于肌肤加重肥胖。

七情所伤,常致肝气郁滞,而使肝胆疏泄失于调畅,影响脾之健运,气机之升降转输。而胆不能正常泌输精汁,净浊化脂,则浊脂内聚而肥胖。

由于脾肾气虚,肝胆失调,不仅造成膏脂痰浊,水湿停蓄,也使气机失畅,脉道不利,可有气滞,或血瘀。因此,肥胖者既有本虚证,又有标实证,本虚标实相互联系,同时并存。

总之,病位以脾为主,次及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常兼水湿,亦兼有气滞,血瘀。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学的核心,治疗肥胖症同样要强调辨证论治,它具有针对性强,兼顾合并症,毒副作用小,组方灵活,起效快,效果好等优点……。1987年10月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肥胖病学术会议,经广泛酝酿讨论制订中医分型标准,并经1989年11月武汉会议修订,单纯性肥胖病分为五个型。

一、脾虚湿阻型其主要表现是肥胖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尿少,纳差,腹满。脉沉细,舌苔薄腻,舌质淡。

二、胃热湿阻型(湿阻不化,久郁化热)其主要表现是头胀头晕,消谷善饥,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饮。脉滑小数,舌苔腻微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