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外感溼邪,入裏內蘊,侵襲臟腑和內傷七情,影響臟腑功能,也常爲發生肥胖的因素。臟腑之中以脾、腎、肝、膽與肥胖的關係密切。脾氣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輸布精微,充養周身,而變成膏脂痰溼,蓄於肌膚,發爲肥胖。腎氣不足,不能正常化氣行水,助脾健運,通調水道而溼濁內聚,溢於肌膚加重肥胖。

七情所傷,常致肝氣鬱滯,而使肝膽疏泄失於調暢,影響脾之健運,氣機之升降轉輸。而膽不能正常泌輸精汁,淨濁化脂,則濁脂內聚而肥胖。

由於脾腎氣虛,肝膽失調,不僅造成膏脂痰濁,水溼停蓄,也使氣機失暢,脈道不利,可有氣滯,或血瘀。因此,肥胖者既有本虛證,又有標實證,本虛標實相互聯繫,同時並存。

總之,病位以脾爲主,次及腎及肝膽,亦可及心肺,但總以脾腎氣虛爲多見,肝膽疏泄失調也可見。臨牀表現多爲本虛標實,本虛以氣虛爲主,標實以痰濁,膏脂爲主,常兼水溼,亦兼有氣滯,血瘀。

辨證論治是中醫治療學的核心,治療肥胖症同樣要強調辨證論治,它具有針對性強,兼顧合併症,毒副作用小,組方靈活,起效快,效果好等優點……。1987年10月全國中西醫結合防治肥胖病學術會議,經廣泛醞釀討論制訂中醫分型標準,並經1989年11月武漢會議修訂,單純性肥胖病分爲五個型。

一、脾虛溼阻型其主要表現是肥胖浮腫,疲乏無力,肢體困重,尿少,納差,腹滿。脈沉細,舌苔薄膩,舌質淡。

二、胃熱溼阻型(溼阻不化,久鬱化熱)其主要表現是頭脹頭暈,消谷善飢,肢重困楚怠惰,口渴喜飲。脈滑小數,舌苔膩微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