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初出茅廬遇險

剛出校門的大學生,尤其是沒有靠山的家庭一般的農村大學生,帶着懵懂單純、驕傲自信的少年心,踏上這充滿套路、陷阱、爾虞我詐、唯利是圖的社會,正式宣佈成爲社會大家庭的一分子。正當大學生們拿到雙證準備爲踏上社會的第一步舉杯稱慶時,最大的問題一步步逼近大學生們,它就是貧窮。

貧窮,在很多大學生的意識裏,是不存在也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他們滿腹經綸,談天說地,自以爲能像某某偉人一樣通過不懈努力就能大有作爲,以爲通過看似萬無一失的計謀就能大顯身手,可現實不跟他們講道理:“不經歷痛苦,不存在的;單靠自己,不從事自己的專業,不貧窮,也不存在的。”

當錢一天比一天少了,當原來的滿懷信心一步步被壓垮了,當一家家面試過的公司發來的“不合適”,年輕的大學生們,是否真的無路可走了呢?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道德經》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現代社會,只要肯去做,是餓不死人的。”既然餓不死人,就有了東山再起的可能。大學生們首先放下心高氣傲的面子,其次是解決當務之急——經濟來源,再另謀他路。

02貧窮,既是問題,也是答案

人只有貧窮了,纔會拋卻華而不實的辭藻和外表,才能積極開始思考人的本質,尤其是自己的本質,這是一個認識自我核心的過程。“我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身體健康,高薪,自由?”“人生的意義在哪?我爲什麼而活?在於奉獻還是在於獲取?爲了實現自我還是奉獻自己以拿最好的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當然很多問題並不矛盾,大可兼而有之。

大學生在沒有真正踏上實戰場社會之前,是很難保持自己的本心做出自己的選擇,而初入社會面臨的貧窮就能幫助大學生擺脫過多的物質慾望,不得不過上一種節儉的生活,有的人會停留在嘆惋眼前的苟且,有的人則開始思考生命的本質。

讀大學有用嗎?嘆惋眼前貧窮的人,滿腹牢騷,“讀大學有個毛用?還不如人家有背景的。”而靜思者開始靜下心來,思考讀大學究竟收穫了什麼,若沒讀大學的話,鐵定成爲打工仔或者匠人工藝人,但大學讀完後,自己必然不會滿足於現狀,考慮問題也會更加長遠,思想的開放性和靈活性均有了巨大飛躍,獲得了一個思維縝密而敏捷的思維模式,而不僅僅是兩個證書。

生命的本質是什麼?人的生命歷程:出生—成長—成熟—衰老—消亡。人活着最重要的是有新鮮的空氣、水、食物,能有簡單的這三種東西就能活着,能保持健康、快樂,不就能度過比較穩定的一生了嗎?

那麼,爲何現代人如此拼命追求富貴呢?車子房子都是帶不走的,爲何勾心鬥角到斤斤計較?大體有如下兩個原因:一是合羣心理,社會公認的富貴就能過上好日子,人是羣體性生活的,這是客觀實在;二是建立在合羣心理基礎上的攀比心理,看到別人有了房子車子就不自持了,也想要,看到別人升職加薪了,也想要,甚至超過他唯恐不及,爲的就是擺脫卑微感得到優越感(虛榮心),就如一個孩子看到別的小孩有糖果喫而自己沒有,就哭着向媽媽說要買糖果,得不到就哭,得到更好的就開始炫耀了。

03貧窮,給了大學生一次明心見性的機會

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六祖壇經》

明心見性釋義:明心是發現自己的真心;見性是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見到自己本來的真性了,所以說是直指本心。明本心,見不生不滅的本性。乃禪宗悟道之境界。言語道斷、心行處滅。

兩千多年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苦惱於人生疾苦,離開舒適的皇宮,去荒無人煙之地,尋覓那無上真理,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後,又將成佛的果實分享給身在煎熬困苦中的人們,幫助人們離苦得樂。慾望、情感都是不穩定的,因此不可長住於此,理性、真理都是客觀穩定的,因此可以長期堅信。

大學畢業生,在思想富足和物質匱乏的時候,所表現出來的,正是他的本性,脫下華麗的大學生身份,正式成爲一名社工。剛開始從泡沫似的人上人感覺,跌落到人下人的境地,難免心理會有巨大落差,或者憤怒,或者忍受。假以時日,慢慢習慣了,回過頭來看自己,原來,這就是自己啊,我一生的朋友!

古希臘先賢蘇格拉底留下一句名言:“認識你自己。”這應該是對自己最大的關心和愛吧。人的活動只有建立在認識自己的基礎上纔不至於失去方向、不知所措。大學生因禍得福,因爲貧窮而明心見性,走得慢但方向正確比走得快但失去方向更加明智,人又爲何總是愛比較呢?若能聯繫自己的發展需求,向已經站在自己目標的高人學習,又何須比較到苦惱自己呢?很多時候,比較的東西並不是內心本性最想要的東西,爲了對自己不大重要的東西苦惱,不值!

04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有眼光的人就不該只看到災難的種種壞處,恰恰是災難面前能見真情,能明心見性;不該只看到勝利的種種榮耀,恰恰是榮耀使人自滿,驕傲而不思進取。貧窮的大學畢業生,不應該只看到眼前的苟且,還應該看到自己的本心本性,這也是貧窮爲明心見性創造的有利環境!

【注】本文圖片均來自百度搜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