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多數人都會有這樣一種體驗,小時候,缺少某種東西如玩具,就會寄希望於未來,希望自己長大後能買到喜歡的玩具,以補償當時未得之心;長大後,的確有經濟條件買玩具了,但已經不再感興趣,而又缺少了其他的東西,當下的未來,未來的未來……

難道,就要讓回憶一直留下遺憾,一直缺少某些東西嗎?

每個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總設計師,只不過有的人並沒有參與設計,而有的人一直在規劃自己的人生罷了。有規劃的人一定將自己的未來設想爲自己想要的樣子,並且未來的自己一定是當下特別喜愛甚至崇拜的自己。爲了自己能擁有一個比較好的人生體驗,可不可以,向未來的自己借點當下所欠缺的呢?

具體的實物,如金錢、房子、車子、對象等,自然無法借。但,諸如自信、活力、勇氣、穩重等精神方面的品質,能否向未來的自己借點呢?

缺乏自信是阻礙成功的最爲重要因素之一,一個不自信的人,簡單的“自信一點”的善意勸導並沒有效果,得從他的思維模式中找到或者開闢通路,通路開闢得越多,就更加相信自己,這並不容易,不自信的人需要以公正客觀的狀態反思自己的思路,再嘗試用開闢新的通路;其實,有更加簡單的方法,想象自己自信的樣子,想象中的正是自己未來的“完美人設”,反覆想到自己自信的樣子,就會朝自信靠攏,就會變得越來越自信。

求人不如求己。

缺乏活力、勇氣等,均可通過想象自己擁有它的樣子,想象中的正是可期望的未來中的自己擁有活力、勇氣的樣子。既然,想象中的自己是可以期望的,那麼,是不是增加了相信“想象自己擁有的樣子”是真的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