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福建泉州安溪县芦田乡,140多名采茶女顺着山道有序走进茶园。 她们装备整齐划一,头戴各式草帽,肩背竹篓,手提小马扎,不少人腰间别着水杯或矿泉水瓶。此时,福建安溪铁观音春茶采摘进入尾声,当天这家大型茶园雇佣上百女工采茶盛况真是难得一见。

十多分钟后,这些训练有素的采茶女工迅速到位。茶厂老板不紧不慢穿梭茶园间,巡视并叮嘱女工采摘时注意事项。据了解,这家国营老厂全称福建省国营安溪县芦田茶场,辉煌时期,是当地的香饽饽,每年到县城参加各种会议时,都享受最高待遇,比如住最好酒店、开会时坐最好位置等。随着市场的放开,老茶厂受到各方冲击,这些年也在积极应对市场需求而转型升级,目前,出品的铁观音、黄金桂、乌龙茶等主要出口欧美等国。

碧绿的茶园,采茶女工低头摘叶,放慢脚步便能听到叶片间的磨擦之声,如同春蚕啃噬桑叶。工作人员手持登记本,逐一点名记工。这些女工大多来自于附近乡镇,年龄以四五十岁居多,工作一天每人可获得100元报酬。她们称,疫情之下,有这样的收入不错了,很知足。

随着人们欲望升级,也有不少茶农为提高效率而使用采茶机进行鲜叶采摘,但采茶机对茶树有伤害且不能确保鲜叶具有相同标准,所以部分茶园坚持手工采摘,尽管速度慢些,但留住了茶的本真。为了防晒,女工们大多穿着长袖,炎热天气下,一名女工用衣袖擦拭额头汗水。

现场,有位小朋友也在认真帮助奶奶摘茶,尽管他的动作有些笨拙,脸上也挂着汗珠,但小家伙蛮认真的。疫情之下,宅在家中的孩子让大人们十分头疼,许多乡下的孩子也是赖在家中守着一部手机不愿出门。这位能走出家门体验采茶的稚童值得点赞。

53岁的杨阿姨腰间别着一只矿泉水瓶,里面装着烧开的凉水。和大多数采茶女工们一样,即便儿女们都已经成家立业,她还是想为家里多出一份力,采茶对她们来说既能赚钱又能打发无聊时间。

采摘过程中最容易伤到手,所以采茶女都戴着手套,3天后手套都出现了破洞,但采茶女十分节俭,回到家中找来针线将洞口缝补好,第二天又戴着旧手套采茶。这也印证了老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些传统美德在她们身上依然存在。

茶园边上的过道上。茶厂男工坐在三轮车边,等候女工采摘的新茶。男工们大多年过半百,采茶季能和这么多采茶女工泡在一起,对他们而言,应该是最快乐时光。

一位男工靠在坡边小憩。眼睛则四处张望,打量眼前走过的女工。

半小时后,一位女工扛着伙伴们采摘的茶叶吃力走向三轮车。

采茶季,大家混得熟了,难免相互间开开玩笑。男女工之间也不例外,瞧,一位女工放好一包茶草后,返途中,一位男工拉住她的手,逗笑一翻,冲淡了疲乏,也无伤大雅。

站得太累了,一女工索性蹲着采摘。蹲久了也容易腿软,她们就蹲一会儿再站一会儿。女工们一边采茶一边拉家常,不时传来欢笑声,给寂静的茶园中增添了几分欢乐。长时间弯腰采茶,令人腰酸背痛,她们不时站起身来捶后背,舒缓筋脉。茶香背后,勿忘采茶人的辛劳。一位女工直起身子远眺山下的村庄。

山下的茶厂,负责翻晒茶草的工人,将刚刚运回的嫩茶草进行翻边。

11时许,庄园给工人准备午餐,午餐主要是咸饭,看上去简单,营养却不差,里面有肉块、香茹等食材。

按茶叶一天内的不同采摘时间,可分为早青,午青和晚青,以午青品质最好,采摘午青也是制高级茶的关键。为采摘更多的午青,茶庄园派车将午餐拉到山上,采茶女工们在茶山上吃便餐。 远远看去,采茶女工与茶园融成一体,构成一幅田园诗画。当你我品茗新茶时,闭上眼睛想想采茶女的付出与辛劳,心中会生出些许感动与感恩,如此,茶香也更加浓郁。 照真传媒 蔡圣相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