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事教育行業,如果說受氣的話來自於以下三個方面。

受學生的“氣”。

有人可能不服氣,從來沒有說老師受學生的氣,學生受老師的氣倒聽到不少。老師受了學生多少氣只有老師心裏最清楚。上課時老師在上面滔滔不絕地講,講得天花亂墜,有學生在下面小聲地講,講得不亦樂乎,老師對學生不能打,不能罵,又不能罰,只能批評幾句,把這口“氣”嚥下。學生寫作業時亂寫亂畫,好話說了一籮筐,他們外甥打燈籠照舊,撕掉重新寫,沒有時間,批評得輕了,一副無所謂的態度,這口“氣”也得嚥下。調皮搗蛋的學生,今天欺負這個同學,明天欺負那個同學,今天紀律扣了分,明天衛生扣了分,屢教不改,經常被大隊輔導員告狀,批評輕了不聽,批評重了又擔心出事,這口“氣”也得嚥下。

受領導的“氣”。

如果領導做事風格民主,老師的工作還能好乾。如果領導做事武斷,說一不二,老師就會經常受領導的氣。領導一般不在教學一線,甚至有的領導不是教學業務出身,對老師的工作“指手畫腳”,外行指導內行,老師又不能反駁,只能嚥下這口“氣”。朋友去年得了重病,在家休了半年,病假結束,並沒有得到領導的照顧,給他安排了十幾節課,還有兼顧整理圖書。他們學校有一個老師,長期在家休“病假”,還有一個老師年紀輕輕,在學校沒有擔任主科,一個周也就十幾節的課。朋友不好意思拿這些去找領導理論,也只能嚥下這口“氣”。

受家長的“氣”。

有人可能會說,家長在老師跟前畢恭畢敬,哪敢給老師氣受?大部分家長對老師十分尊敬,理解老師的工作,瞭解老師的辛苦。但是也有一部分家長,帶着有色眼鏡看待老師的工作,特別是對年輕的班主任老師百般挑剔。我們學校有一個年輕的老師當班主任,這個班主任性格溫和,對學生和家長的態度都十分和藹。他們班級的幾個家長抓住了老師的性格特點,每次孩子和同學發生了矛盾,都對班主任老師大吵大叫,蠻不講理。有一次他們班級兩個學生打架,其中一個學生受了點傷,班主任老師進行了及時處理,並且聯繫了雙方家長。這個受傷學生的父親氣勢洶洶來到學校,翻牆進入學校,如果不是有其他老師拉着,可能班主老師就被他打了。諸如此類的事情每年都有發生,老師也只能默默承受。

做一名老師,要有肚量,不真生氣,不生真氣,更不能把自己受的氣發在學生身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