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滸傳》中,林沖是一位悲劇英雄。他本是東京八十萬禁軍教頭之一,武藝高強,妻子賢淑,家庭美滿,若無意外,他本可以和妻子共度餘生,一生幸福。然而,因爲高俅之子高衙內的出現,先是林娘子兩次被調戲,而後林沖也被陷害。林沖雖然步步忍讓,但高俅沒有放過他,最後忍無可忍的林沖,只得殺陸謙,上梁山落草。

林沖用他的悲慘經歷,爲讀者詮釋了何謂“逼上梁山”。

林沖可以看做是梁山好漢的縮影。因爲,許多好漢原本並不想落草爲寇,只是世道太亂,他們直接或間接地遭到了奸臣迫害,所以纔不得不上梁山。除了林沖,還有宋江、楊志、魯智深、武松、裴宣等人都是如此。

之所以說“梁山好漢”“逼上梁山”,是因爲好漢們的大本營是在山東梁山。但是,你可能不知道,早期水滸故事中,好漢們的大本營並不在梁山,經過很長一段時間後,他們的大本營才被搬到梁山。

一、宋江大本營的“搬遷史”

從宋江起義,到水滸的誕生,好漢們大本營一直在搬遷,從開始的“居無定所”,到後來“安家梁山”,這段時期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歷史上的宋江起義

水滸的故事,起源於北宋歷史上的宋江起義。儘管小說中宋江後來上了梁山,率領好漢們打州府,抗朝廷,受招安,徵遼國滅方臘,立下不世之功,但歷史上的宋江並沒有把梁山作爲大本營。

歷史上的宋江,到過哪些地方呢?

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楚州。淮南盜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東都事略》

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嬰其鋒,聲言將至。《宋史 張叔夜傳》

宋江起義之後,曾攻打過淮陽軍、京東路、河北等地,雖然他遊走攻打過許多地方,但他沒有去過樑山。宋江的家鄉也不是梁山,從資料來看,或說他家在山東鄆城,或說他是“淮南大盜”,或說他起於河朔一帶,都和梁山無關。

與宋江同時期的侯蒙,說過宋江“橫行齊魏”;另外,蔣圓墓誌銘中也說過宋江“剽掠山東一路”。

齊原本是指周天子分封呂尚的諸侯國,包括即墨、莒城、臨淄等城市。後來人常用“齊”代指這一片地方,魏同樣如此。不管侯蒙所說的“齊魏”是否包括梁山,也不管蔣圓墓誌銘中提到的宋江劫掠山東是真是假,從史料來看,宋江或許到過樑山,打過樑山,但卻沒把梁山作爲大本營。

說白了,歷史上的宋江不過是遊寇,雖然一時勇猛,但三十六人及部下沒有固定的地方,所以才能“轉略十郡”,侵犯京東路、河北等地。

第二階段:太行山與梁山的結合

儘管歷史上的宋江,起義時間短,規模小,但是卻有不小的影響力,當時很多人提到過宋江。除了史料,李若水在《捕盜偶成》中說過“大書黃紙飛敕來,三十六人同拜爵。獰卒肥驂意氣驕,士女駢觀猶驚諤。”

到南宋後期,宋江等人的故事不但在民間流傳,連有地位的士子文人都爲之傳播。比如,南宋畫家李嵩就畫過宋江等人,而龔開還寫了《宋江三十六人贊》。

除了讚詞和畫之外,當時還有說話人(唐宋時期對說書人的稱謂)說宋江等人的故事。不過,當時故事還很粗略,只是稍微具備了框架,這就是《大宋宣和遺事》(以下簡稱《遺事》)。《遺事》是南宋時說話人的底稿,相當於故事大綱,魯迅認爲元朝時有增益。

《遺事》中,提到了晁蓋、楊志、宋江、魯智深等人,也較爲詳細地寫出了晁蓋等人劫取生辰綱、宋江爲晁蓋報信、宋江怒殺閻婆惜、宋江遇九天玄女、天書上面有三十六員天罡院將領、宋江率領好漢招安、宋江平定方臘官至節度使等事件。

《遺事》首次出現了梁山泊(或寫作梁山濼)。

且說那晁蓋八個,劍了蔡太師生日禮物,不是尋常小可公事,不免邀約楊志等十二人,共有二十個,結爲兄弟,前往太行山樑山泊法落草爲寇。

不過,這時候的梁山泊並不是在山東境內,而是在太行山。

太行山在山西省和華北平原之間,爲什麼南宋時期,對於宋人來說,太行山有着特殊的意義。因爲北宋被金人滅亡後,太行山一帶出現了許多抗金英雄。比如人稱粱小哥的梁興(也叫梁青),他是燕青的原型人物之一。還有與梁興一起抗金的趙雲,即便金人活捉他父母,用以要挾他,最後殺其父囚其母,趙雲也沒有投降金人。

其實,從《宋江三十六人贊》中就看到宋江部下好漢和太行山的聯繫了。

玉麒麟盧俊義的讚詞中,有“風塵太行,皮毛終壞”;浪子燕青的讚詞,則說了“太行春色,有一丈青”;船火兒張橫,是“太行好漢,三十有六,無此火兒,其數不足”;神行太保戴宗,讚詞最後兩句“汝行何之,敢離太行”。

據此可知,早在南宋時期,傳播宋江故事的說話人就已經把宋江部下的人和太行山聯繫了。

宋元時期,人們或許是見國家闇弱,希望出現像抗金英雄一樣的人物,來拯救家國;又感於當時皇帝無能,所以對反抗朝廷的宋江等人態度轉爲欣賞,故而纔會把二者聯繫在一起。

第三階段:元雜劇中梁山好漢

元代盛行雜劇,水滸類雜劇在當時頗爲流行。當時有數十種關於水滸好漢的劇本,比如《折擔兒武松打虎》《張順水裏報冤》《一丈青鬧元宵》等。不過,很多劇本已經散佚,今存只有《黑旋風雙獻功》《爭報恩三虎下山》《同樂院燕青博魚》幾種。

元雜劇中,好漢們的大本營定在了梁山泊,不過不是在太行山,而是在山東。康進之的《李逵負荊》第一折中,說到過這點。

某姓宋名江,宇公明,綽號順天呼保義者是也……後來哥哥三打祝家莊身亡,衆兄弟推某爲頭領。某聚三十六大夥,七十二小夥,半垓來的小嘍囉,威鎮山東,令行河北。

後文中,作者也多次提到了梁山泊。顯然,這時候的梁山泊,已經被搬到了山東。否則,宋江不會說威震山東。同時期高文秀的《黑旋風雙獻功》中,也有與上面一樣的話。

到此可知,元代時宋江等人的大本營就被搬到了山東梁山泊。

二、爲何是山東梁山泊?

爲什麼在元雜劇中,梁山泊從太行山搬到了山東?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

1.這可能與雜劇作者有關。

今存的六本雜劇中,除了兩本屬無名氏之外,《李逵負荊》和《黑旋風雙獻功》是康進之和高文秀的作品,兩人都是山東人。在山東正好就有梁山泊,北宋初期的韓琦就寫過一首詩叫《過樑山泊》,於是雜劇作家就順手用了自己很熟悉的老家的梁山泊,作爲宋江等人的地盤。

還有一點,對梁山好漢統計後可知,108人中居然有36人都是山東籍,足足佔了三分之一。

如果說這是巧合,恐怕很難令人信服。合理的解釋就是:《水滸傳》的作者承襲了前人對山東梁山泊的描述。當然,因爲水滸雜劇作者中也不少是山東人,他們對梁山泊很熟悉,所以就把宋江等人的大本營“搬到”了山東梁山泊。順便,他們把很多好漢寫爲山東人,這也算是對家鄉的一種感情。

山東好漢,從那時候就名氣大振,直到今天都是。類似“自古山東出好漢”“天下好漢千千萬,中國山東佔一半”“山東女婿最能幹”之類的話,今天到處都能聽到。

隨着水滸雜劇和水滸故事的廣泛流傳,到明朝時,人們已經認定山東的梁山泊就是宋江等人所在的梁山泊。《大明一統志》中,就有“梁山泊在東平州(在山東)西,宋宋江爲寇,嘗保此中”的話。

事實上,元雜劇作者中,相當一部分都是山東人,山東也是元雜劇最繁盛的地方之一,前面提到的高文秀和康進之,就是其中的優秀作者。他們的作品《李逵負荊》和《黑旋風雙獻功》對李逵的刻畫非常成功,被譽爲“黑旋風雙璧”,在元雜劇作品中也屬上乘。《水滸傳》中李逵負荊的故事,就是源於此。

2.這也是劇情需要。

歷史上的宋江屬於流寇,規模不大,人數甚至一度被認爲只有三十六人,這種情況下他們不需要固定的駐軍場所;但是在小說中,這樣很不現實。

因爲,不但宋江連同部下頭領從36人增加到了108人,而且連普通軍士的數量也大大增加了。雜劇中他有“半垓來的小嘍囉”,《風俗通》中說“十億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垓”。這雖然是誇張,但卻說明宋江麾下小嘍囉極多。到了《水滸傳》中,梁山人數已經大大減少,但仍然有十萬人左右。

如此之多的人,自然需要一塊大地方。

韓琦的《過樑山泊》,全詩如下:巨澤渺無際,齊船度日撐。漁人駭鐃吹,水鳥背旗旌。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不知蓮芰裏,白晝苦蚊蝱。

詩中的“巨澤渺無際”“蒲密遮如港,山遙勢似彭”等句子,與水滸中的八百里梁山泊很像。雜劇水滸戲中,梁山泊是“縱橫河港一千條,四下方國八百里”“有七十二道深河港”;《水滸傳》第11回,林沖上梁山時,也看到了“山排巨浪,水接遙天”“無限港陌,絕徑林巒”的梁山泊。另外,柴進、宋江等人也說過樑山泊“方圓八百餘里”

韓琦所言“巨澤渺無際”,本質上只是一種誇張,因爲山東梁山並沒有很大。不過雜劇作者把這種誇張作爲了一種現實處理,水滸作者又承襲了這種設定——這在小說中是完全可以的。

綜上可以發現,梁山好漢大本營的“搬遷史”,其實正是水滸故事不斷傳播,不斷豐富、不斷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其實很長,很多人都有參與。

當然,由於水滸不是一人的作品,也不是一時完成,所以水滸前後有矛盾的地方,一些錯誤也在所難免,地理、環境方面尤其多。

比如,八百里梁山泊常年不結冰,北方地理錯誤多而南方地理卻很準確,生辰綱路線等。這其中,很多都是出於作品本身需要,小說畢竟不是歷史,作者更多的時候是考慮故事的發展,而不是歷史地理歷史情況。

參考資料:《水滸傳》《宋史》《東都事略》《李逵負荊》《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贊》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