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有詩句說的好:“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不必說我們後世人了,看來就是唐代自己人也把唐太宗李世民視爲偶像和基業的開創者,不過史書上記得,李世民的父皇唐國公李淵纔是唐帝國的開國之主。幾百年前也有個開國奠基之主曹操曾經很感慨地說:“生子當如孫仲謀”,望子成龍是作爲父親的熱烈期盼,皇帝也不例外,然而,李淵的這個兒子實在太爭氣了,不僅真的“成龍”了,還把父親的“龍氣”給搶走了。

這裏倒是很容易讓人想起宋代蘇軾的那首著名的詩,“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兒輩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把皇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殺害了,還把皇帝李淵給軟禁了,過了兩個月就自己當上皇帝過起了真正的逍遙日子,彼時的李淵肯定希望這個兒子能“愚且魯”就好了。

李淵作爲國祚近三百年的大朝代的開國之主,可以說是最卑微的了,就是翻開宋代歐陽修等人撰寫的《新唐書·高祖本紀》,我們看到的最多的也是李世民在忙着幹活,或者是李世民在敦促勸諫幫助自己的老爹該幹什麼活了。可以說,李淵的天下基本都是李世民打下來的,自太原起首,一路攻入長安城,然後逐鹿中原,這其間都少不了李世民的身影。唐朝奪取天下的對手,先後主要是竇建德、劉武周、王世充、劉黑闥、徐元朗等,其間還穿插着突厥、吐蕃等的進犯和屬地官員的叛亂。

有趣的是《高祖本紀》經常性的畫風是下面這樣的——“秦王世民敗薛仁杲,執之。”“秦王世民俘薛仁杲以獻。”“秦王世民及宋金剛戰於雀鼠谷,敗之。”“秦王世民與劉武周戰於洺州,敗之,武周亡入於突厥。”“秦王世民敗竇建德於虎牢,執之。”“秦王世民俘王世充以獻。”“秦王世民及劉黑闥戰於洺水,敗之,黑闥亡入於突厥”“秦王世民屯於幷州,以備突厥。”“秦王世民屯於蒲州,以備突厥。”

這還只是節選了其中的一部分,秦王世民是真的很忙,又要當大元帥,又要當救火隊長。大大小小的對手基本都是李世民親自帶兵出征掃平的,連突厥那點爛事都要管,一會兒到幷州,一會到蒲州,一會又到江州當大元帥去了。所以,這纔是李世民能在開國君主的威嚴下發動政變的基礎,沒辦法,人家實在戰功赫赫,數得出手的功勞都是他的,軍隊裏的將軍謀士以及朝廷裏的許多班底,都只認李世民。這你說李淵和李建成還怎麼玩嘛!

然而,李建成心裏也不是不着急,李淵也不是不清楚,這樣下去太子的位置根本不穩。怎麼辦呢?立了大功的秦王不能殺,一則殺不了,二則不忍心。只能給太子李建成立功的機會,所以你會在《高祖本紀》中看到,到了李淵武德年間的後半程,李建成和李世民時不時地一起出場但分兵兩路去戰場廝殺,如武德五年“皇太子出豳州道,秦王世民出秦州道,以御突厥”。然而,個人稟賦不同,李世民“天策上將”,李建成實在比不了,對於他來說,“玄武門之變”的悲劇還是發生了。

不過,李淵在任內還是有所作爲的,甚至可以這樣說,李淵並不是曠代雄傑類型的開國君主,而更適合去做一個仁義德厚的守成之君。李淵當皇帝的五年間還是留有不少善政的,也有比李世民後來做得好的地方。

比如李淵善待隋朝皇室,這一點看似簡單其實還是很難做到的。記得自西晉開始,直到南朝的宋齊梁陳,當時的時代風氣莫不是一旦異代,就大肆殺戮前朝宗室。這種血腥的風氣在封建時代也顯得不太好,對後世的政治鬥爭也有着不好的示範作用。李淵就一改之前的風氣,入長安並在稱帝后,還將隋恭帝封爲公,並下詔陳明,要一改以前“近世時運遷革,前代親族,莫不夷絕”的風氣。這一點,不光對比前朝,對比當時的王世充、宇文化及等擁立又殺害隋朝皇帝的行爲,都顯得仁義。而且,李世民在政變時也採用了血腥的雷霆手段,我們不能說他的選擇不對,但以後武后、中宗、睿宗、韋后、太平公主直到唐玄宗李隆基等幾十年間的多次屠戮宗室甚至謀害皇帝的行爲,不能不說要淵源到李世民這裏。

李淵對百姓也多有善政,據《高祖本紀》“義師所過給復三年”這樣的省除徭役、蠲除逋賦的好政策還是記載很多的,反而李世民倒是有過屠城的記載:“五月壬午,秦王世民屠夏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