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扬子晚报》做了一个“你最喜欢的中国当代作家”的调查,余秋雨名列第一,成为最喜欢的中国当代作家。

几乎没有人去质疑这个调查,因为余秋雨确实有这个能力。其所著的《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都是非常受欢迎的,中国最近十年来全国书籍畅销榜前十名中,余秋雨独占其四,靠大量版权收入成为中国作家之首。

当然了,对一个作家来说谈钱确实有些俗气,但不可否认的是书籍的销量是他受欢迎的有力证据。如果书籍不好,试问怎么可能会有那么多人买他的书。

余光中评价: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钟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金庸评价: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就算我不会,但浙江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贾平凹评价:余秋雨这样的人才百年难得,历史将会敬重。

文学大佬的高度评价、庞大的销量、各种文学奖项,这些都从不同维度高度认可了余秋雨在文坛中的地位。不过对于余秋雨这个人,网络上的评价还是两极分化的,一部分对他的评价极高,而另一部分人对他的评价极低。1800多篇黑稿诽谤他,赶赴灾区被质疑炒作,捐款被质疑诈捐,余秋雨的另一面其实更引人关注。

2000年,这一年国内的部分媒体开始为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场效应而瞎搞。这种行为虽然看上去有点难理解,但实际上就是一味的迎合市场受众,反权威、反主流观点、标新立异,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为历史人物翻案,比如把岳飞抨击为军阀、秦桧吹捧为不得已而为之。

余秋雨作为知名人物自然是受到了牵连,他被卷入“石一歌”事件,大量的黑稿充斥耳目。根据杨长勋教授不完全统计,当时诽谤余秋雨的黑稿高达1800多篇,《余秋雨现象批评》、《审判余秋雨》、《余秋雨是否应该反思》这种类型的黑稿严重影响了余秋雨的个人形象,甚至都有点上升至人身攻击的地步了。

出人意外的是余秋雨并没有任何回应,淡淡的说了一句:“马行千里,不洗尘沙”。十二年后,网络上的评价开始出现反转,此时余秋雨写了一篇《“石一歌”事件》回应此事。对于他为什么不在当时回击黑稿,我认为这就是他的高明之处。

鲁迅先生说过:“惟沉默是最高的蔑视”,如果余秋雨在当时就回应了黑稿,那他就会被牵着鼻子走,会越描越黑。在这种情况下你搭理他一下你就输了,因为他的目的已经达成了,他已经成功博起关注。余秋雨曾经公开悬赏,如果有人能找到出自他手且署名“石一歌”的任何一篇文章或者说任何一字,那他就会全年薪资并且在全国媒体公开道歉。可惜啊,这个悬赏挂了数年都没有人能找到证据,所谓的黑稿不攻自破。

余秋雨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马行千里,不洗尘沙”,这句话我个人理解为真正有远大目标的人是不会在乎一些外界评价的,用流行话来说就是-“狮子不会因为犬吠而回头”。

当然了,网络上对他的质疑从未停止过,余秋雨本人的回应只代表此事翻篇,不代表黑他的人会翻篇。2008年,全国人民心系四川,余秋雨第一时间赶去灾区参加救援行动。当时灾区余震不断,能第一时间赶去灾区救灾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却被网友质疑炒作。救灾时期余秋雨不断对灾区群众和救援人员发表演讲,其本意是要鼓励人们战胜困难,不要就此沉沦。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崩溃其实往往就是一瞬间的事,灾情过后心理疏导工作同样重要。但就是有人黑他,说余秋雨把救灾搞成了卖书发布会。后来余秋雨发现地震破坏了大量的学校,学生们的课本也都埋在废墟之下,于是他独资捐赠了三个学生图书馆。记住,他捐赠的是图书馆,而不是仅仅几本书。

结果哪,结果就因为没有走红十字会通道,网友就以红十字会账户中没有余秋雨的捐款款项为由,抨击余秋雨救灾、捐图书馆的善举为炒作、诈捐。舆论愈演愈烈,最后王蒙、贾平凹、余光中等名家为图书馆题词,外加灾区教育局一再说明余秋雨捐图书馆一事,这才平息了风波。

黑稿、差评、污名化等不良行为从未停止,你看现在是没有什么差评,但这并不代表什么,因为那群人还没找到黑的点,一旦找到黑的点,定会群起而攻之。

不过余秋雨大师从未正面搭理那群人,他在没成名之前孤身一人从西北高原开始一步步考察中国文化的重要遗址,立志要写一本“穿越百年血泪,寻找千年辉煌”的旷世巨著。《文化苦旅》、《中国文脉》、《千年一叹》、《行者无疆》这一系列书一经出版迅速走红,成为经年不朽的畅销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