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揚子晚報》做了一個“你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的調查,餘秋雨名列第一,成爲最喜歡的中國當代作家。

幾乎沒有人去質疑這個調查,因爲餘秋雨確實有這個能力。其所著的《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都是非常受歡迎的,中國最近十年來全國書籍暢銷榜前十名中,餘秋雨獨佔其四,靠大量版權收入成爲中國作家之首。

當然了,對一個作家來說談錢確實有些俗氣,但不可否認的是書籍的銷量是他受歡迎的有力證據。如果書籍不好,試問怎麼可能會有那麼多人買他的書。

余光中評價:中國散文,在朱自清和錢鍾書之後,出了餘秋雨。

金庸評價:有年輕人爲了調侃我,說浙江人不會寫文章。就算我不會,但浙江裏還有魯迅和餘秋雨。

賈平凹評價:餘秋雨這樣的人才百年難得,歷史將會敬重。

文學大佬的高度評價、龐大的銷量、各種文學獎項,這些都從不同維度高度認可了餘秋雨在文壇中的地位。不過對於餘秋雨這個人,網絡上的評價還是兩極分化的,一部分對他的評價極高,而另一部分人對他的評價極低。1800多篇黑稿誹謗他,趕赴災區被質疑炒作,捐款被質疑詐捐,餘秋雨的另一面其實更引人關注。

2000年,這一年國內的部分媒體開始爲追求“逆反刺激”的市場效應而瞎搞。這種行爲雖然看上去有點難理解,但實際上就是一味的迎合市場受衆,反權威、反主流觀點、標新立異,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爲歷史人物翻案,比如把岳飛抨擊爲軍閥、秦檜吹捧爲不得已而爲之。

餘秋雨作爲知名人物自然是受到了牽連,他被捲入“石一歌”事件,大量的黑稿充斥耳目。根據楊長勳教授不完全統計,當時誹謗餘秋雨的黑稿高達1800多篇,《餘秋雨現象批評》、《審判餘秋雨》、《餘秋雨是否應該反思》這種類型的黑稿嚴重影響了餘秋雨的個人形象,甚至都有點上升至人身攻擊的地步了。

出人意外的是餘秋雨並沒有任何回應,淡淡的說了一句:“馬行千里,不洗塵沙”。十二年後,網絡上的評價開始出現反轉,此時餘秋雨寫了一篇《“石一歌”事件》回應此事。對於他爲什麼不在當時回擊黑稿,我認爲這就是他的高明之處。

魯迅先生說過:“惟沉默是最高的蔑視”,如果餘秋雨在當時就回應了黑稿,那他就會被牽着鼻子走,會越描越黑。在這種情況下你搭理他一下你就輸了,因爲他的目的已經達成了,他已經成功博起關注。餘秋雨曾經公開懸賞,如果有人能找到出自他手且署名“石一歌”的任何一篇文章或者說任何一字,那他就會全年薪資並且在全國媒體公開道歉。可惜啊,這個懸賞掛了數年都沒有人能找到證據,所謂的黑稿不攻自破。

餘秋雨在接受採訪時表示:

“馬行千里,不洗塵沙”,這句話我個人理解爲真正有遠大目標的人是不會在乎一些外界評價的,用流行話來說就是-“獅子不會因爲犬吠而回頭”。

當然了,網絡上對他的質疑從未停止過,餘秋雨本人的回應只代表此事翻篇,不代表黑他的人會翻篇。2008年,全國人民心繫四川,餘秋雨第一時間趕去災區參加救援行動。當時災區餘震不斷,能第一時間趕去災區救災就已經很了不起了,但是卻被網友質疑炒作。救災時期餘秋雨不斷對災區羣衆和救援人員發表演講,其本意是要鼓勵人們戰勝困難,不要就此沉淪。

大家都知道,成年人的崩潰其實往往就是一瞬間的事,災情過後心理疏導工作同樣重要。但就是有人黑他,說餘秋雨把救災搞成了賣書發佈會。後來餘秋雨發現地震破壞了大量的學校,學生們的課本也都埋在廢墟之下,於是他獨資捐贈了三個學生圖書館。記住,他捐贈的是圖書館,而不是僅僅幾本書。

結果哪,結果就因爲沒有走紅十字會通道,網友就以紅十字會賬戶中沒有餘秋雨的捐款款項爲由,抨擊餘秋雨救災、捐圖書館的善舉爲炒作、詐捐。輿論愈演愈烈,最後王蒙、賈平凹、余光中等名家爲圖書館題詞,外加災區教育局一再說明餘秋雨捐圖書館一事,這才平息了風波。

黑稿、差評、污名化等不良行爲從未停止,你看現在是沒有什麼差評,但這並不代表什麼,因爲那羣人還沒找到黑的點,一旦找到黑的點,定會羣起而攻之。

不過餘秋雨大師從未正面搭理那羣人,他在沒成名之前孤身一人從西北高原開始一步步考察中國文化的重要遺址,立志要寫一本“穿越百年血淚,尋找千年輝煌”的曠世鉅著。《文化苦旅》、《中國文脈》、《千年一嘆》、《行者無疆》這一系列書一經出版迅速走紅,成爲經年不朽的暢銷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