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3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入北京城,推翻明王朝,致使明思宗朱由檢自縊於煤山上,至此中國進入長達四十多年的混亂割據年代。

那麼是什麼讓強盛一時的明朝走向了最後的滅亡呢?

一、黨爭不斷,相互傾軋

從明朝建立之初就一直存在黨爭的種子,朱元璋起家的以徐達,常遇春,李善長,藍玉爲首的淮西勳貴和以劉伯溫爲首的浙東文人集團一直在明爭暗鬥。

到了後期更是有東林黨內部各個鄉黨之間爾虞我詐,這些持續不斷的黨爭耗盡了明朝最後一絲生機。

就連清軍剛入關奪取天下不久,明朝降清士大夫羣體就發生了南北黨爭,讓多爾袞和順治就見識了黨爭的可怕性,最後用盡政治智慧,才勉強壓下黨爭。

可見在明朝一代,黨爭之風深入骨髓,這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最重要原因。

二、皇族毫無作爲,淪爲寄生蟲

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初,爲了保障自己子孫後代的生活,給予了明朝藩王宗親極大的權力,這爲明朝的滅亡埋下了隱患。

明末時,朱氏子孫掌握全國近半數良田,消耗大量全國糧賦,但是崇禎爲軍費奔走的時候,沒有一個朱氏子孫出來捐獻家產保住明朝。

北京被李自成攻破時各地藩王起兵,但是各自爲政,最後明朝各藩王被清軍逐個擊破,無一成事。

三、士紳不納稅,土地兼併

明末大商人與東林黨結盟,甚至有的東林黨人直接進行經商活動,商稅明明是朝中重要經濟支柱,但是卻始終由於東林黨人的反對。

之後總是反反覆覆,需要萬曆皇帝培養自己力量才能把商稅收上來,萬曆之後每次想要收商稅,都會被東林黨抵制,稅收上的重農輕商,導致明末軍費開支緊張。

同時士大夫羣體免稅政策,導致大量土地被歸入士大夫名下,導致農稅也無法有效收取。

所有稅賦最終落到農民頭上,最後農民不甘盤剝,最後紛紛起義,農民軍李自成進入北京。

四、話語權喪失,文人追求最高道德

明朝皇權與儒家大臣之間的權力對抗,士大夫們身份地位的降低和社會主人公感的缺失,使得他們逐漸從追求治國安邦的立功思想,退而選擇了代表着立言的著書立說。

從追求"政統"轉而堅守"道統"。

所以明朝士大夫由宋的“立功”紛紛改爲“立言”,清代以前“道統”始終掌握在儒家領袖手中,這也是明朝到了後期,皇權與朝中大臣對抗加劇的原因,許多大臣爲了立言,紛紛犧牲生命。

可是最後直到明亡,明儒卻沒有崖山整個宋儒士子羣體的剛烈。

以上的種種就是明朝滅亡的原因,可見一個再強大的王朝經過歲月的洗禮,也難逃歲月帶來的疾病,我們要以史爲鑑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