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在用兵南下以後,主要防着的還是北方,尤其是漠北的局勢,陳朝也不是一無是處,若不是碰了個實相的君主,一老硬咳,隋朝連統一都要推遲很長時間,可是滅陳卻並沒有耗費太多時間,這也助長了隋朝統治者的信心,於是大國沙文主義在這種情況下一點一滴地萌發,而原先統治中原的結構也開始崩塌,而漠北眼看着就要成爲隋朝的腹地,後來燕雲十六州的領土爭端也因此而起,直到元朝才徹底解決這一地區的歸屬權問題,而漠北作爲過去匈奴的縱深,可謂是令每一箇中原王朝感覺是一種威脅的存在,而併吞漠北是否能解決問題纔是隋朝統治者想的一個超前問題,首先對比漢朝,隋朝完成統一後,國力空前強大也是促使隋朝出兵佔領漠北的原因,其次則是隋朝動用代理人控制漠北接連失敗造成的。

隋朝在滅亡陳朝之前就已經完成了對漠北部分部落的意識形態改造,也是爲吞併漠北作出的第一步,這好比日耳曼人在動用神聖羅馬帝國的謊言忽悠意大利北部諸國一樣,效果一樣成功,隋朝做的很成功,既然代理人能做好,就無需親自動手,可後來發展不盡人意,隋朝出兵南下之際,代理人似乎領悟到了什麼,也開始出了歷史上少有的一招臭棋,進行部落統一戰爭,隋朝兵力都還在南方呢?不可能這麼快來救它,能打贏嗎?完全看天意囉?如同神聖羅馬帝國統一戰爭一樣,幾乎沒有贏家,漠北打的一塌糊塗,隋朝看着就覺得心疼,過去援助的銀子又要打水飄了,於是開始謀劃着迴旋打漠北的計劃。

整合了陳朝的軍隊,隋朝兵力達到了五十萬人之巨,對付一個漠北應該不成問題,可是出兵漠北的計劃卻一拖再拖,原因就在於南北朝時期就已經發生的一件事,經濟中心開始偏向於江南了,甚至在福建和廣東一帶都開始出現了經濟增長的跡象,原本在中原經歷戰亂後並沒有及時的進行回覆,差距開始越拉越大,所以隋朝發展經濟成爲了第一要務。

可以說隋朝統一初期對經濟的恢復可以說是教科書般的存在,是最早刺激經濟的雛形,例如基礎設施建設,減少軍隊,鼓勵開墾荒田,並且對於手工業者進行減少稅負,這一系列政策使得隋朝在最初的十年就完成了對南北朝時期近300年動亂的一種經濟修復,可看着隋朝在漠北的軍事存在越來越小,這對於一個處於擴張型大國而言是不可容忍的,所以隋朝之所以要突破侵略這層外衣,無非還是希望能夠徹底解決困擾中原王朝百年憂慮的北方邊境問題,想着要是能把漠北吞併,是不是這些過去的匈奴就不復存在了?雖然知道抵抗是肯定會有的,但匈奴成建制的軍隊已經完全消滅了,根本不足以與隋朝爲敵,而隋朝之所以不在史書上大做文章主要還是跟它的繼承人,唐朝有關,隋朝末年動亂不堪,哪顧得着北方燕雲十六州的主權啊,於是沒有實際的利益,唐朝史書編篡者自然也就懶的謳歌這段歷史了。

要說隋朝攻打漠北獲得的最大利益是什麼?無外呼讓中原與漠北各族之間聯繫更加緊密了,這也使得漠北與中原的商貿更加緊密,商業稅收將有無窮的利潤趨勢着統治者敢於去打這樣一次代理人戰爭,而獲得的利潤卻只有燕雲十六州,原本計劃着在着建立一個貿易區,可是隋朝卻在一邊打漠北一邊修運河,當然這是爲了方便北方與南方的商貿,可是統治者的算盤與他的握有的棋子數量總是有差距的,特別是在利益最大化方面,統治者必須知道應該如何作出犧牲,可這一次隋朝犧牲了全部,動亂隨之而來,隋朝軍隊不得不撤離漠北,並聚集到燕雲十六州一帶進行囤積,可誰曾料想這隋朝的一張王牌卻被節度使給捅了屁股,就在隋朝中央軍隊四處救火時,各地節度使居然都在中央軍的背後插了一刀,而節度使利用這千載難逢到好機會趁機攻入函谷關,這也使得隋朝政府就此滅亡,可是回首隋朝出兵漠北的經歷,後續的王朝很少再次仿照了,最經典的一個例子就是明朝,滅亡元朝以後雖然也是窮追不捨,可是到了漠北就很少在繼續追擊,原因在隋朝就已經經歷過了,這是一筆成本極高的戰爭,而隋朝當年出兵幾乎就沒有佔到便宜,除了佔領的燕雲十六州在後來開墾成了糧食產區之外,其餘的地方都是荒涼一片,這也令當年隋朝軍隊前進感到越來越力不從心,而運輸補給消耗的財力越來越驚人,這也使得後世史書很少寫這一方面的記載,畢竟不成功也不失敗的戰爭是最難評判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