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慶餘年》《 大明風華》《 鶴唳華亭》《 劍王朝 》《 錦衣之下 》 等一批古裝劇爲 2019 年電視劇的現實題材主旋律創作主潮添加了一 個古裝 /傳 奇 /玄 幻 的多彩尾 聲, 宛如雄渾的交響樂中摻雜的奇異變奏曲, 風格則由此前的相對統一走向駁雜豐富。

一、慶餘年

《慶 餘年》架空歷史,帶有穿 越、玄 幻色 彩;《 慶餘年》生動地揭示了權力對人 心的操控及對人物命運的宰制。 劇中,慶帝幾句雲淡風輕、明裏暗裏的敲打,就嚇得 與太子有些私下交往的御林軍侍衛宮典魂飛魄散;而監察院總管陳萍萍同樣是深諳人心江湖的高手,範閒、肖恩 、言冰雲等人不過都是他玩弄於股掌之上的對象。權力對正義的背離、顛倒黑白、遮蔽真相都讓範閒這個穿越到古代的現代人歎服、震撼又齒冷心寒。 作品也進一步揭示了權力腐敗— —長公主夥同二皇子傾吞國家財富,爲一己私利竟然聯合大齊國的錦衣衛出賣母國的諜報網及其負責人。範閒對自由人生的追 求和刻骨的孤獨感是現代意識的體現。他對平等、友情、正義的守護、對權力規訓的反抗都包含了豐富的現代民主觀念與人文情懷。

同時,《 慶餘年》中的主人公範閒開場時即是寄養在鄉間的大戶人家的私生子, 繼 母對他始終充滿敵意, 而實際上他卻是慶帝流落在外的皇子。 慶帝的妹妹長公主是和侄兒太子一撥還是和二皇子親近, 真正左右着朝局、 影響着衆多人的命運… …“ 家視角” 觀照下的帝王之家,凸顯了家庭人倫親情,父親的偏心、爺爺的寵愛、兄弟矛盾、姑姑偏心、夫妻情感這些大情小事無一例外地增加了作品的平民化色彩,也接近封建家天下皇權鬥爭的真實一面。

二、鶴唳華亭

《 鶴唳華亭》的歷史背景總體較虛; 鶴唳華 亭中的皇太子蕭定權始終因爲不受父皇寵愛信任而傷感、心痛,只是因爲皇帝愛的並不是皇后,卻忌憚皇后手握重兵的兄長 顧思林。 皇帝認定太子雖 然敬畏他, 但卻把孝心給了大舅, 這也是悲情的皇太子這隻本應振翅高飛的白鶴始終困守華亭的根本原因。

三、錦衣之下

《 錦衣之下》將歷史正劇“ 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創作原則完全置換爲“小事不虛,大事不拘”:主人公看似都有歷史人物原型,但劇情其實和歷史關聯不大,是一 部雜糅了探案內容的古裝言情劇;《 錦衣之下 》恪守的仍然是“ 只反貪官、 不反皇帝”的傳統思維, 劇中所有的惡都是由嚴嵩、 嚴世蕃製造的。 儘管今夏爺爺的冤案、 正義道士藍青玄之死、陸繹請求爲夏家翻案而鋃鐺入獄都和嘉靖皇帝有着直接關 系, 但作品卻絲毫沒有表現出對皇權任性的反思。 結尾處, 陸繹衣着光鮮地從監獄中走出,爲“ 皇帝已經讓我官復原職” 而滿心歡喜。 劇中的人物雖然看起來都是 據史而來, 但對歷史的改寫卻是本質上的, 其歷史質感既無法與《 大明王朝1566》 同日而 語, 在精神思考上也不能和《 琅琊 榜》《 慶餘 年》 這類雖然架空歷史卻飽含鮮明文化反思意識的歷史傳奇劇、 穿越劇相提並論, 而只是穿戴着古裝的當代言 情劇而已 。

四、大名風華

《大明風華》中, 朱棣對兒子們很兇, 卻獨獨疼愛孫子朱瞻基, 孫子的一首小詩都能觸動老爺子心中柔軟的一角, 爺孫倆的親密關係溫馨而詼諧 ;朱瞻基對肥胖的父 親朱高熾既疼護又擔心,及至後來的不解 、怨憤到最終發自心底的折服都被表現得 細膩動人,也是全劇最具光彩的段落之一 。小婦人氣 的太子妃則和普通人家的太太一樣不時抱怨窩囊的丈夫朱高熾不會弄錢;大哥朱高熾向二弟討金豆子、朱瞻基瞬間“ 萌化” 如小兒狀都帶有喜劇感,但內裏又暗流洶湧 ;強悍的朱棣回想起兒子們與他一道出生入死時的深情也感人肺腑。但帝王家事無小事,圍繞 權力爭奪的血雨腥 風、 手足相殘從來也沒有饒過皇室子孫。

這正是封建家天下、皇帝子嗣衆多的宿命, 也是這幾部劇着力反映和揭示的。《 大明風 華》中, 朱棣登基後雖然勵精圖治、文治武功, 但得國不正讓他的內心始終充滿了罪 孽感, 全劇開頭就通過朱棣的噩夢表現了他內心的恐懼和煎熬。 爲了不讓子孫後代重蹈手足相殘的覆轍, 他讓三個兒子 和孫子朱瞻基一起歃血發誓。 但即使這樣,權力的誘惑仍然腐蝕、 離間着骨肉人心,如漢王朱高煦批駁于謙迂腐所說的,四書五經不過寫了四個字“ 爭做皇帝”; 身爲臣子就是“ 萬萬死”, 只有登頂帝位, 才能“ 萬萬年 ”。如此也就無法阻止皇子們的悲劇命運。

權力不只毀滅親情,也極大地改變、扭曲着人性。對權力本身的思考應該說也反映在以上作品中。這一點突出表現在《 大明風 華》裏,也是全劇精神內涵的可貴之。明仁宗朱高熾看似窩囊,但在處理二弟漢王朱高煦反叛的運籌中,卻顯示出一位施行仁政的政治家的氣魄和胸襟。他對權力的認識是富於啓示的:“ 權力是公器,不是你一家一人的東西…… 陰謀詭計成不了大事 …… 耍威風,好勇鬥狠,不是本事…… 我做一天的皇上, 就要讓全天下的老百姓知道坐在那個位子上的人把天下衆生看得比自己重… …”。一心謀權的朱瞻基被父親發配到南京反省,終於明瞭父親的仁心仁政,在給父親的信中痛 陳“ …… 必效法父親, 以百姓之心爲己心,以百姓之念爲己念”,預示了人物修養境界的提升。

然而, 當他登上皇位、又取得了親征蒙古部 落大勝還朝後,卻又從曾 經的睿智通 達、瀟灑神武而逐漸變得任性蠻橫,表現了至 高權力對美 好人性的扭曲和人性的蛻變。 他的頹廢人生與抑鬱晚景都使作品帶有一 定程度的批判性, 也是作品現代精神視野的展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