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週末和幾位朋友聚會,聊到孩子的時候,有位朋友說到週五的時候,她的孩子在家總是欺負妹妹,於是被媽媽教訓了一下,結果孩子就特別傷心,到今天都還不太願意和媽媽說話,朋友感覺有點後悔,但是孩子欺負妹妹的行爲確實是不對的,如果不教訓一下孩子也感覺過不去,這讓她覺得很爲難。

說到這個問題,其他朋友也有同感,認爲孩子有時候很容易情緒低落,不僅僅是在家裏,有時候在學校也是這樣。相信很多父母都會有這樣的經歷,孩子有時候會很容易發脾氣,或者很容易就感覺到不開心,但是引起孩子情緒低落的事情其實很小,比如被父母輕輕說了一句、和同學之間鬧了一些小矛盾或者有人不願意和自己玩,這些事情或許都可以讓孩子情緒低落好久了。

一、 對於情緒,是該控制還是該接受呢?

對於情緒問題,無論是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定會經歷過的事情,並且我們都不希望自己總是存在情緒問題,因爲每次存在情緒問題都會讓我們覺得心情不好。

當我們存在情緒問題的時候,我們首先想到的做法就是控制情緒,壓制自己的情緒,不管是因爲什麼事情引起的問題,最重要的就是要控制情緒。每次需要控制的情緒都是消極的情緒,很少會有人時候,我們需要控制一下自己的積極情緒。因爲在人們的意識裏,消極情緒是不好的東西,因此想方設法去消除、去迴避。

當孩子發脾氣的時候,我們都是會和孩子說:"你不要發脾氣了,先冷靜一下。"在這裏指的冷靜是先將情緒壓下去,但是並沒有將情緒消化掉,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治標不治本"。

對於情緒問題,在這裏不得不說起一個名詞"情緒ABC理論",這個理論可以引導父母和孩子正確認識情緒,正確對待情緒,以有效的方式來解決自己的情緒問題。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創建的。在這裏的"ABC"分別指的是激發事件A(activating event)只是引發情緒和行爲後果C(consequence)的間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則是個體對激發事件A的認知和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belief)。

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消極情緒和行爲障礙結果(C),不是由於某一激發事件(A)直接引發的,而是由於經受這一事件的個體對它不正確的認知和評價所產生的錯誤信念(B)所直接引起。

也就是說在孩子的情緒問題中,"認知B"是最重要的,也就是對引發情緒問題的事件的看法。因爲自己的看法對自己的情緒產生直接的作用,也會間接影響事件的結果。

因此在孩子有情緒問題的時候,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有正確的"認知B",這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問題的解決。孩子情緒不佳的時候,我們要讓孩子明白自己是因爲什麼事情而產生的這些情緒,從而經過分析來接受自己的情緒,將情緒問題徹底解決。

二、 導致錯誤的"認知B"的做法

1、 絕對化要求:經常運用''必須''''應該''這樣的詞語

在生活中父母會要求孩子完成一些事情,會經常用一些命令式的話語來"指揮"孩子,比如"你現在必須去學習"、"你必須喫飯"、"一定要好好學習,考到最好的成績"或者"你就應該做到最好"等等。

這些命令式的話語會讓孩子感覺到一些壓迫感,他們下意識也會給自己一定的壓力,認爲自己一定要做到最好,一定要按照父母的要求來做,不然就是做不好的表現。有了這樣的認知之後,孩子就常常會陷入自我懷疑的境地,認爲自己沒有達到要求,沒有做到最好,因而就會產生一些情緒低落的問題。

2、過分概括化:''以偏概全''

以偏概全也會引起孩子情緒問題的一大原因。孩子在沒有得到最終結果的時候或許會認爲自己已經沒有希望了,或者在遇到一次失敗之後就認爲自己的最終結果也是失敗的。

比如,孩子在一場數學考試中,應用題部分只有一個是對的,其他全部錯我,如果父母在平時沒有正確教育孩子面對錯誤和失敗,則孩子在這個時候可能會認爲自己的應用題父母很差,甚至認爲自己整個數學學科都很差。

父母在生活中要注意這個問題,不要讓孩子產生這種過分概括化的問題。這樣的表現會讓孩子逐漸對自己失去信心,從而就會造成惡性循環。

3、糟糕至極的結果:''我就是做不到,我本來就是這樣的''

"糟糕至極"指的是將糟糕放到最大的行爲,比如在一次考試後因爲成績不理想被老師批評了一次,於是孩子就會認爲自己是全班最差的學生,自己就是學不好,自己就是最差的,甚至認爲自己就不應該去學校學習。

孩子如果存在這種"糟糕至極"的心理,則說明孩子對於"認知B"的理解還不足。孩子的認識只停留在負面的情況上,而沒有將眼光放長遠,執着於自己的失敗,不願意再去做出改變。

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失敗,如果遇到一次失敗就全盤否定自己的話,那麼很難走向成功。並且,存在這樣的態度本來就是一種錯誤,這樣會讓孩子無時無刻都處於焦慮的情緒中,做任何事都會認爲是在完成任務,而沒有辦法體驗到其中的其他樂趣。

三、 怎樣及時轉變"認知B"

1、 接納情緒而不是控制情緒

前面我們說到,對待情緒,很多人下意識就是想要去控制它,而沒有想到要去接納情緒。控制情緒只是起到了"治標不治本"的作用,而接納情緒纔會使得情緒問題徹底被解決。

接納情緒,就需要我們正確認識自己的情緒,也就是我們要能夠有正確的"認知B"。當我們遇到情緒問題的時候,不要先想着去平復心情,而是首先接納自己的情緒,而後纔去針對事件進行分析。

2、引導孩子做"情緒"的主人

成爲情緒的主人才能更好地然後情緒問題得到解決。平時在生活中就應該讓孩子明白"認知B"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形成對各種問題的看法與態度,當孩子遇到傷心的事情的時候,就不至於一下子就陷入了傷心的境地。

3、從事件本身上去看待自己的情緒

情緒問題解決需要我們正確做好"認知B"。孩子情緒低落的時候,父母不要一味地讓孩子冷靜,而是應當引導孩子針對事件本身去做分析,總結出讓自己情緒低落的原因在哪,再進一步去解決問題。

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吵架了,孩子感覺很難過,這個時候父母就要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爲什麼和別人吵架,吵架之後雙方是什麼表現。當知道原因之後,父母就要讓孩子正確認知朋友之間吵架的問題,引導孩子用自己的努力去挽回這個局面。

父母可以和孩子說:"這件事情如果是你的錯,那麼你就應當主動承認錯誤,如果雙方都有錯誤,那麼那麼就要通過溝通來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個人在這裏悄悄難過。朋友之間吵架是正常的,關鍵是你自己怎樣看待這件事情。"

讓孩子明白這件事本身並沒有那麼嚴重,自己的態度纔是最重要的,從而引導孩子正確認識事件本身,再進一步作出行動去解決問題。

我是馬海霞的育兒經驗,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