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校招办访谈正在火热进行中,今天为大家带来武汉理工大学、兰州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访谈,有兴趣的考生和家长们关注起来!

01武汉理工大学:新增两个本科专业,艺术类新增四个招生地区

——访武汉理工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闫树

2020年面向全国31个省(区、市)计划招生9200人。新增4个艺术类招生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和四川,目前学校艺术类招生地区共计16个。今年武汉理工大学新增导航工程和应急管理2个本科专业,这2个专业都是多学科交叉专业,其中导航工程涉及导航、信息、控制和智能航海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应急管理涉及医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政治学、法学等众多学科。

一、今年招生计划有无增减?招生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2020年,武汉理工大学在全国31个省(区、市)普通全日制本科招生计划为9200人,与2019年持平,招生计划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

武汉理工大学2020年艺术类招生省份,在原先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12个省(区)基础上,新增4个招生地区——北京、天津、上海和四川,目前学校艺术类招生地区共计16个。

二、2020年招生专业有无变化?学校有哪些特色专业?

武汉理工大学2020年新增导航工程和应急管理2个普通本科专业,这2个专业都是多学科交叉专业,其中导航工程涉及导航、信息、控制和智能航海等多领域专业知识,应急管理涉及医学、心理学、计算机技术、政治学、法学等众多学科。

学校基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处于支柱性和基础性地位的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办学,与三大行业相关的专业是学校传统的优势专业,如材料类、交通类、机械类、车辆类、土木类等专业实力强劲。学校拥有船舶与海洋工程、轮机工程等15个国家特色专业,车辆工程、通信工程等4个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物流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8个国家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2019年,学校18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上一轮学科评估中,学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在被评为A+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机械工程、交通运输工程、设计学等4个学科进入B+档,应用经济学、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6个学科进入B档。2019年,材料科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工程学和化学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2‰。

武汉理工大学近年新增了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生物制药等专业,这些专业紧跟时代发展,相关领域人才也比较稀缺,因而新专业也得到了考生和社会的认可,值得广大考生作为志愿首选。

02兰州大学:在校生转专业原则上不限定人数比例

——访兰州大学招生办公室副主任孙龙宇

2020年兰州大学招生政策会整体上保持一致。在校生转专业,一年后,原则上不限定转专业人数比例,转入人数由学院根据专业情况确定;两年后,学院内或同学科类内转专业不限制人数比例,由学院根据专业情况确定;一年或两年后专业大类分流人数占当届学生的60%左右;此外还有网络新闻2+2全校范围内选拔等各种二次选择调整专业的机会。

一、2020年招生政策有哪些新变化?

1.对包括高水平运动队在内的特殊类型招生考试产生一定影响,考试时间推迟,具体时间待定,需要学生加强对学校相关招生考试安排的关注。

2.招生政策会整体上保持一致,考生可以通过兰州大学本科招生网和“兰州大学本科招生”微信公众号查看招生政策及近15年的录取情况,最新招生政策以后续发布的招生章程和相关简章为准。

二、学校的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有哪些?

1.兰州大学的优势学科

(1)国家重点学科及重点培育学科10个:区域经济学、民族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有机化学、自然地理学、植物学、生态学、固体力学、历史文献学、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

(2)“双一流”建设学科4个:化学、草业科学、大气科学、生态学。

(3)ESI全球前1%、1‰的学科:兰州大学共有1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分别是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地球科学、植物动物学、数学、工程学、生物和生物化学、环境和生态学、临床医学、药物和毒理学、农业科学、社会科学总论。其中化学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2.兰州大学的特色专业

核技术、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生物技术、生物科学、化学、功能材料、物理学、材料化学、草业科学、大气科学、历史学、地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理论与应用力学、经济学、行政管理。

三、学校的转专业政策有哪些变化?

兰州大学转专业机会很多,通过基地班选拔、ACCA选拔、2+2培养模式选拔、全校转专业、学科内转专业、大类招生分流等多种多次专业选择和调整机制。

1.新生转专业

新生入学时,各基地班和ACCA班面向全校新生选拔,共400名左右;具有学科特长的新生可在全校范围内的相关专业中申请转专业,不限制转专业比例。

2.在校生转专业

一年后,原则上不限定转专业人数比例,转入人数由学院根据专业情况确定;两年后,学院内或同学科类内转专业不限制人数比例,由学院根据专业情况确定;一年或两年后专业大类分流人数占当届学生的60%左右;此外还有网络新闻2+2全校范围内选拔等各种二次选择调整专业的机会

0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扩大卓越班招生 新增4个本科招生专业

——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李景星

学校2020年设立1个基地班和5个卓越班招生,实行本研贯通(本硕分流)培养,注重研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实行“2+X”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2020年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茶学、动物药学等4个本科招生专业

一、请您简要介绍一下学校基本情况。

李景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34年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由原西北农业大学、西北林学院、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水利部西北水利科学研究所、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陕西省林业科学院、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等7所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校先后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序列。

学校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是一所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知名大学,建校80余年来,学校一代代师生秉承“经国本,解民生,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和“诚朴勇毅”的校训,坚持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道路,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农业科教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毕业生遍布海内外,为社会累计培养输送各类人才20余万名,有19位校友成为两院院士。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关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2018年国家提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发展概念,2019年,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已经全部唱响,为高等农林教育及农业学科迎来发展的新春天。

学校所在地陕西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中国第一个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唯一的农业特色鲜明的自贸片区,被称为“中国农业硅谷”。杨凌南临渭河与秦岭,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是一座远离大城市喧嚣和污染的秀美小城,是全国著名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风景区。

学校校园占地面积约6000亩,布局和谐统一,绿化、美化、亮化成效显著,四季风景秀美,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校内博览园是“国家AAAA 级旅游景区”。学校校园与杨凌城区相互交融,“校在城中,城在校中”,享有“生态园林式大学”的美誉,是青年学子静心学习,潜心研究的理想之地。

二、请介绍一下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

李景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农林水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和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目前已经成为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生态修复和保育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

农业科学居US.NEWS学科排名全球第30位;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8个学科进入ESI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之列。13个学科进入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其中农学学科居全球第5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居全球第13位,水资源工程居第24位。

现有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国家“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专业8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5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2个;农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农科(第三级)专业认证,水文与水资源、农业水利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等3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三、2020年学校招生政策方面有哪些变化?

李景星:进一步深化专业按类招生。为了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也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主动适应社会和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2020年进一步深化专业按类招生,69个本科招生专业,其中47个专业按照17个专业类招生,按专业类录取的学生,入学1~2年后根据学校相关文件规定,选择所录取专业类中的相关专业学习。

突出本研贯通培养特色,扩大卓越班招生。学校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2002年开始设立“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和“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成立创新实验学院,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富有社会责任感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农林学科领域的学术领军人才和业界精英奠定基础,为国家现代农业和生命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2020年设立1个基地班和5个卓越班招生,实行本研贯通(本硕分流)培养,注重研究式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培养,实行“2+X”的分段式人才培养模式。

四、2020年招生专业有无变化?

李景星:新增4个本科招生专业。为适应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学校“双一流”建设,2020年学校新增食品营养与健康、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茶学、动物药学等4个本科招生专业。食品营养与健康专业是全国首次设立,目前国内唯一,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保障“人类健康”学科使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有利于推进我校特色优势学科专业与新兴大数据技术的交叉融合,近年来学校与阿里巴巴、华为、京东等开展合作,加强数字农业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动物药学、茶学专业的开设,助力学校“新农科”实践,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需要。

新增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0年新增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该项目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举办,2020年将首次面向全国招生90人。该项目实行“4+0”的培养模式,同时为学生开通了“3+1”、“4+1”通道,学生本科四年可以完全在国内就读,也可以在大四赴亚利桑那大学就读,本科毕业后,也可申请到亚利桑那大学继续学习一年。学生达到毕业和学位授予条件后,可获得双学位。

五、请您介绍一下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李景星:学校立足新时期建设一流农业大学的办学定位,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思路,建立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模式,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

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根据现代农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及其他行业发展趋势及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结合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科学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着力培养和造就引领未来农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

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素质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全面发展,制定多元化的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分类培养。建立农、理、工、经、管、文、法等学科大类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以书院制为突破,建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教育培养机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健康人格养成。

实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立创新实验学院,设立基地班、卓越班,实行“2+X”培养模式,实行动态分流和本研贯通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具有国际视野和持久竞争力,能够满足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和未来农业发展需要的拔尖创新人才。

全面实行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充分发挥专家教授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因材施教,个性化培养。学业导师帮助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业规划,指导学生选专业、选课程,培养学术兴趣,引导学生早进科研课题、早进团队、早进实验室、早进基地,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强化实践教学。积极搭建校企对接平台,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人才培养改革,积极开展综合性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解决实际生产复杂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校各类试验站、农业科技试验示范站、示范基地的实践育人功能,为学生参加教学实习、科研创新训练、毕业设计等提供良好条件。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新创业专职教师培训等,资助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和创业训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科竞赛,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50%以上学生有机会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教学资源共享。打破学院、学科专业、研究生与本科生课程之间的界限,实现教师资源、课程资源、实验室、教学基地等教学资源共享,推动学科、专业间的交叉融合。全校各专业开设的通识类课程、选修类课程、实验室面向学生开放,学生可根据自己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享受学校优质教学资源。

放宽转专业的限制,实行辅修和双学位制。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专业和个性发展的意愿,放宽学生转专业的限制。逐步实行双学位制,扩大辅修专业数量,提高辅修专业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更多成长选择的机会和途径。

六、学校在国际化办学、学生国际化培养方面有哪些特色?

李景星: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积极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先后与世界上49个国家近200所著名大学或科研机构建立校际合作关系。现有“中美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中加旱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等17个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和基地。倡议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吸引了沿线17个国家85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入其中。“十一五”以来,先后公派1640名学生出国留学。学校具有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资格,现有在校外国留学生298人。在校本科生可通过访学,2+2、3+1联合培养,公派出国等多种途径海外求学深造。

中外合作办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与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合作举办,2019年,首届“3+1”国际班50名学生顺利毕业,其中41名学生获得康奈尔大学、瓦赫宁根、UBC等国外著名高校录取通知书。2020年新增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20年,学校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合作举办环境科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

联合培养,国际访学:与多所国外大学联合制定培养计划,实施“2+2”、“3+1”等培养模式,实行学分互认和学位互授联授。如:马里兰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阿德莱德大学、新西兰梅西大学、斯旺西大学、夏威夷大学等;每年设立专项资金支持500余名优秀本科生到国外知名高校交流访学。

毕业生公派出国:学校是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签约单位之一,近年来先后公派1600余名学生出国留学;2020有268名本科生毕业出国深造,到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南洋理工大学、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爱丁堡大学、墨尔本大学等知名高校求学,出国深造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欧美国家。

(来源:阳光高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