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莹

编辑|友 子

“制造话题并不难,但我们希望让话题回归到音乐上。”

近日在接受数娱梦工厂的采访时,《我是唱作人2》的总制片人车澈强调。

4月16日,由爱奇艺自制的华语唱作人生态挑战节目《我是唱作人2》如约上线,本季首发阵容为张艺兴、郑钧、陈粒、GAI周延、霍尊、隔壁老樊、马𬱖、刘思鉴。截至6月11日第九期播出,豆瓣评分7.4,维持住了第一季的口碑。

截止第七期结束,《我是唱作人2》共推出了56首原创歌曲。据爱奇艺统计,56首原创歌曲在各个音乐平台上榜了95次,热搜190多个,而且热搜大部分都聚焦于音乐本身。

正如总制片人车澈反复强调“让话题回归到音乐本身”,如今的热度表现说明了这份坚持的回报。

在赛制上,《我是唱作人2》一改第一季的“上下分区”,转而使用了“一唱到底”。从第九期开始,又采用了“7+X”的模式,一次性引入了艾福杰尼等八位新声代唱作人,对首发唱作人发起挑战。

这样的改变是基于《我是唱作人》上一季对音乐人原创能力的“摸底”。在录第一季时,车澈等节目组成员还在担心“到后面没有足够的歌”,因此选择了“上下分区”的模式,但没想到唱作人们的储备实际上远超出预期。

新一季变化的赛制,不仅带给了唱作人更大表现空间,也让《我是唱作人2》在原本相对饱和的音乐综艺市场显得独树一帜。

“上下分区”改成“一唱到底”,

“我们低估了唱作人的原创力”

“对唱作人原创能力的信心,想通过赛制激发唱作人的音乐创作能力是第二季采取‘一唱到底’的首要原因。”总制片人车澈告诉数娱君。

作为一档关注原创音乐的华语唱作人生态挑战节目,《我是唱作人》在第一季时便因为全新的节目形式引起了音乐爱好者的关注。

第一季节目总共十二期,采取“上下分区”的模式,两区各有8位首发唱作人和1位补位创作人。六期竞演加最后的决赛,意味着每位首发唱作人都要准备7首未经发表的原创歌曲。

“在去年设置赛制时,我们有一个担心是,唱作人到了后面没有足够的歌。”车澈坦白。

大量的原创歌曲、多元音乐的竞技是《我是唱作人》节目最大的看点,但在节目问世前,这样的定位在市场上还没有出现过。

大胆的定位也给唱作人带去很多担忧,甚至导致了节目组在邀约上的困难。车澈透露,节目组在第一季时就曾向郑钧和GAI发出过邀请,但都因各种原因没有实现。

但在节目组的持续努力下,第一季未邀约成功的音乐人终于在第二季来到了这个舞台。而且截至第八期,每位唱作人都带了8首原创歌曲。

事实上,节目组在推进第一季节目的过程中发现,唱作人的作品储备和原创能力是远远足够的,“我们低估了唱作人的原创能力”。于是在新一季中他们决定更改赛制,希望激发唱作人在压力下的创造力。

第一季的赛制尝试规避原创歌曲不足风险的同时,也给节目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上下半季像是两个节目,“上半季的唱作人看看看着突然消失了”。

于是到了第二季,《我是唱作人》摈弃“上下分区”,用“一唱到底”的模式,希望给观众一种完整、统一的感觉。

而此外,第二季选择“一唱到底”还有一个原因,那便是用一整季的时间去观察同一批唱作人的变化。

“用8周的时间加上新声挑战,我们想要看到的是音乐人之间是否和解,音乐人和观众之间是否和解,音乐人和自己内心是否和解,而这也是节目创设的最初诉求。”车澈说。

“最终评判标准是你喜不喜欢”

多元音乐的碰撞、唱作人之间标签的碰撞是《我是唱作人》从第一季就找好的定位,也是他们希望引起观众关注的话题。

包括音乐门类、年龄差异、文化圈层、来这个舞台的目的、想要撕掉的标签以及其音乐的话题度,都是节目组在选择唱作人时要考虑的维度。用车澈的话说,这些人是不是足够有标签,能否用一句话来定义他,是他们一贯以来的选角标准。

在第二季唱作人的选择上,节目除了沿袭第一季的多维度考量,也在音乐的广度上做出拓展。

首发八位唱作人各有标签:摇滚经典郑钧,说唱界Top级人物GAI,国风歌手霍尊,独立音乐人陈粒和马𬱖,顶级流量张艺兴,网络歌手隔壁老樊以及00后代表刘思鉴。补位唱作人的标签也很清晰,如舞台精灵苏运莹、青春怀旧风好妹妹。

除了横向的多元,车澈也非常看重唱作人在纵向上的变化和成长。

一方面是艺人本身的音乐成长。比如他非常关注同一年从《中国有嘻哈》节目走出的Tizzy T和GAI,说唱风格迥异的两人过去三年来音乐风格的变化。

而落到这一季节目上,车澈更核心的关注点是:在八到十周的节目周期里,个人标签已经非常清晰的首发唱作人会呈现出什么样的变化?

从已播的九期节目来看,这样的变化是清晰可见的。

参加《我是唱作人2》的张艺兴,带着顶流的人气而来。但在节目中张艺兴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形象,在深度参与词曲创作的同时,他在节目上展现的作品也得到其他唱作人和观众的认可。

以网络歌手身份被熟知的隔壁老樊,渐渐不再拘于沧桑的烟嗓和煽情,转而尝试更大胆的电子、雷鬼等新编曲。而00后音乐人刘思鉴,在其电子迷幻的氛围上,也越来越注重旋律和歌词的创作。

在刚刚播出的第九期中,《我是唱作人2》又推出了“7+X”的新声挑战,一次性邀请了8位新生代唱作人对首发唱作人发起挑战。

艾福杰尼、房东的猫、李莎旻子、焦迈奇、王子异、万妮达、颜人中、余佳运,8位新声代唱作人全都是90后,其中年龄最大的艾褔杰尼出生于92年。

除赛制再次创新,节目组也希望将华语新音乐带到大家面前,让大家看到如今00后、10后的年轻人的音乐,和现在主流市场流行音乐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不过在聊到《我是唱作人》竞技中输赢的标准时,车澈认为:“你是不是喜欢,可能才是唯一的标准”。

在车澈看来,唱作人的作品对于唱作人个人肯定是有价值的,然而观众是否喜欢听,是否愿意将其加入自己的歌单,这是音乐市场上非常客观的问题,虽然残酷,却也现实。

从第一季开始,《我是唱作人》就选择了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101位大众评审组成评审团,并在每轮竞演之后,对唱作人进行实名投票。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每个人标准都是不同的。”车澈说,“有人看歌词,有人看编曲,但本质上是我有没有被这首歌打动到,我觉得这是音乐抛开那些技术的标准之后,最终的标准。”

在衍生节目《开饭啦!唱作人2》中,郑钧那句“音乐不能把任何人打败,音乐只能打动人”,得到了车澈的强烈共鸣。

改变华语原创音乐生态?

“《我是唱作人》只迈出了一小步”

“做音乐的人他们挺难的,真正关心华语音乐、懂得华语音乐问题的人其实很少。”车澈对数娱梦工厂感叹,这也是他坚持做《我是唱作人2》的原因。

在他看来,华语音乐需要一个舞台,让更多人听到华语音乐的声音,同时了解到华语音乐存在的问题。

在第二季制作之前,《我是唱作人》节目组针对华语音乐市场的现状和原创音乐人的生存情况展开过调查。调查显示,80%的中国音乐人作品几乎从未被收听、30%未获得版权收益、55%演出机会不多于一场。

原创音乐人生存的现状、观众的声音、对榜单的质疑、大众对于原创音乐的理解,这些都在节目组前期的调查范围之内。为此,他们采访了音乐产业链上各环节的不同角色,音乐人、听众、经营者、产品公司老板、乐评人等等。

“在节目之外,我想让大家看到一个真实的音乐生产环境。”车澈说。

独立音乐人生存现状不理想、很多优秀的作品尚未被听见、音乐圈的鄙视链依然顽固、市场对新人和新鲜血脉的迫切需求等,都是节目组在这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

这些问题也成了节目组做《我是唱作人2》策划时的出发点:给独立音乐人更多展现自己的机会,通过竞技打破对流量艺人和网络歌手的偏见,以及通过“新声挑战”给更多优秀的新人提供舞台。

在车澈看来,“朝着改变华语音乐生态的目标,《我是唱作人》迈出了一小步,我觉得还不够,但我们还会继续做。”

《我是唱作人》节目在播出之后,获得了来自乐评人、媒体和普通音乐爱好者的广泛认可。节目收获的各种话题中,最让车澈在意的是,大家居然是真情实意地在谈论歌曲和舞台。

车澈相信,《我是唱作人2》呈现的88首原创歌曲,不仅是节目的最大亮点,也是这季节目给观众的回报。

88首不同类型的歌曲,满足了不同的观众群体。不爱看选秀的中年人为了郑钧的《低空飞行》《青春葬礼》《Ai ma huo》在朋友圈刷屏,00后的刘思鉴则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弹幕赞赏。

回到《我是唱作人2》的slogan:初音不改,新声未来。

“初音就是你原有的音乐,原有的标签,这是你对音乐最开始追求的东西,是不变的。新声未来,我觉得我们要看到新音乐的方向,也希望看到音乐市场新的生态方向。”车澈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