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 瑩

編輯|友 子

“製造話題並不難,但我們希望讓話題迴歸到音樂上。”

近日在接受數娛夢工廠的採訪時,《我是唱作人2》的總製片人車澈強調。

4月16日,由愛奇藝自制的華語唱作人生態挑戰節目《我是唱作人2》如約上線,本季首發陣容爲張藝興、鄭鈞、陳粒、GAI周延、霍尊、隔壁老樊、馬頔、劉思鑑。截至6月11日第九期播出,豆瓣評分7.4,維持住了第一季的口碑。

截止第七期結束,《我是唱作人2》共推出了56首原創歌曲。據愛奇藝統計,56首原創歌曲在各個音樂平臺上榜了95次,熱搜190多個,而且熱搜大部分都聚焦於音樂本身。

正如總製片人車澈反覆強調“讓話題迴歸到音樂本身”,如今的熱度表現說明了這份堅持的回報。

在賽制上,《我是唱作人2》一改第一季的“上下分區”,轉而使用了“一唱到底”。從第九期開始,又採用了“7+X”的模式,一次性引入了艾福傑尼等八位新聲代唱作人,對首發唱作人發起挑戰。

這樣的改變是基於《我是唱作人》上一季對音樂人原創能力的“摸底”。在錄第一季時,車澈等節目組成員還在擔心“到後面沒有足夠的歌”,因此選擇了“上下分區”的模式,但沒想到唱作人們的儲備實際上遠超出預期。

新一季變化的賽制,不僅帶給了唱作人更大表現空間,也讓《我是唱作人2》在原本相對飽和的音樂綜藝市場顯得獨樹一幟。

“上下分區”改成“一唱到底”,

“我們低估了唱作人的原創力”

“對唱作人原創能力的信心,想通過賽制激發唱作人的音樂創作能力是第二季採取‘一唱到底’的首要原因。”總製片人車澈告訴數娛君。

作爲一檔關注原創音樂的華語唱作人生態挑戰節目,《我是唱作人》在第一季時便因爲全新的節目形式引起了音樂愛好者的關注。

第一季節目總共十二期,採取“上下分區”的模式,兩區各有8位首發唱作人和1位補位創作人。六期競演加最後的決賽,意味着每位首發唱作人都要準備7首未經發表的原創歌曲。

“在去年設置賽制時,我們有一個擔心是,唱作人到了後面沒有足夠的歌。”車澈坦白。

大量的原創歌曲、多元音樂的競技是《我是唱作人》節目最大的看點,但在節目問世前,這樣的定位在市場上還沒有出現過。

大膽的定位也給唱作人帶去很多擔憂,甚至導致了節目組在邀約上的困難。車澈透露,節目組在第一季時就曾向鄭鈞和GAI發出過邀請,但都因各種原因沒有實現。

但在節目組的持續努力下,第一季未邀約成功的音樂人終於在第二季來到了這個舞臺。而且截至第八期,每位唱作人都帶了8首原創歌曲。

事實上,節目組在推進第一季節目的過程中發現,唱作人的作品儲備和原創能力是遠遠足夠的,“我們低估了唱作人的原創能力”。於是在新一季中他們決定更改賽制,希望激發唱作人在壓力下的創造力。

第一季的賽制嘗試規避原創歌曲不足風險的同時,也給節目帶來了另外一個問題:上下半季像是兩個節目,“上半季的唱作人看看看着突然消失了”。

於是到了第二季,《我是唱作人》擯棄“上下分區”,用“一唱到底”的模式,希望給觀衆一種完整、統一的感覺。

而此外,第二季選擇“一唱到底”還有一個原因,那便是用一整季的時間去觀察同一批唱作人的變化。

“用8周的時間加上新聲挑戰,我們想要看到的是音樂人之間是否和解,音樂人和觀衆之間是否和解,音樂人和自己內心是否和解,而這也是節目創設的最初訴求。”車澈說。

“最終評判標準是你喜不喜歡”

多元音樂的碰撞、唱作人之間標籤的碰撞是《我是唱作人》從第一季就找好的定位,也是他們希望引起觀衆關注的話題。

包括音樂門類、年齡差異、文化圈層、來這個舞臺的目的、想要撕掉的標籤以及其音樂的話題度,都是節目組在選擇唱作人時要考慮的維度。用車澈的話說,這些人是不是足夠有標籤,能否用一句話來定義他,是他們一貫以來的選角標準。

在第二季唱作人的選擇上,節目除了沿襲第一季的多維度考量,也在音樂的廣度上做出拓展。

首發八位唱作人各有標籤:搖滾經典鄭鈞,說唱界Top級人物GAI,國風歌手霍尊,獨立音樂人陳粒和馬頔,頂級流量張藝興,網絡歌手隔壁老樊以及00後代表劉思鑑。補位唱作人的標籤也很清晰,如舞臺精靈蘇運瑩、青春懷舊風好妹妹。

除了橫向的多元,車澈也非常看重唱作人在縱向上的變化和成長。

一方面是藝人本身的音樂成長。比如他非常關注同一年從《中國有嘻哈》節目走出的Tizzy T和GAI,說唱風格迥異的兩人過去三年來音樂風格的變化。

而落到這一季節目上,車澈更核心的關注點是:在八到十週的節目週期裏,個人標籤已經非常清晰的首發唱作人會呈現出什麼樣的變化?

從已播的九期節目來看,這樣的變化是清晰可見的。

參加《我是唱作人2》的張藝興,帶着頂流的人氣而來。但在節目中張藝興呈現出不同於以往的形象,在深度參與詞曲創作的同時,他在節目上展現的作品也得到其他唱作人和觀衆的認可。

以網絡歌手身份被熟知的隔壁老樊,漸漸不再拘於滄桑的煙嗓和煽情,轉而嘗試更大膽的電子、雷鬼等新編曲。而00後音樂人劉思鑑,在其電子迷幻的氛圍上,也越來越注重旋律和歌詞的創作。

在剛剛播出的第九期中,《我是唱作人2》又推出了“7+X”的新聲挑戰,一次性邀請了8位新生代唱作人對首發唱作人發起挑戰。

艾福傑尼、房東的貓、李莎旻子、焦邁奇、王子異、萬妮達、顏人中、餘佳運,8位新聲代唱作人全都是90後,其中年齡最大的艾褔傑尼出生於92年。

除賽制再次創新,節目組也希望將華語新音樂帶到大家面前,讓大家看到如今00後、10後的年輕人的音樂,和現在主流市場流行音樂存在着巨大的不同。

不過在聊到《我是唱作人》競技中輸贏的標準時,車澈認爲:“你是不是喜歡,可能纔是唯一的標準”。

在車澈看來,唱作人的作品對於唱作人個人肯定是有價值的,然而觀衆是否喜歡聽,是否願意將其加入自己的歌單,這是音樂市場上非常客觀的問題,雖然殘酷,卻也現實。

從第一季開始,《我是唱作人》就選擇了來自全國各行各業的101位大衆評審組成評審團,並在每輪競演之後,對唱作人進行實名投票。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每個人標準都是不同的。”車澈說,“有人看歌詞,有人看編曲,但本質上是我有沒有被這首歌打動到,我覺得這是音樂拋開那些技術的標準之後,最終的標準。”

在衍生節目《開飯啦!唱作人2》中,鄭鈞那句“音樂不能把任何人打敗,音樂只能打動人”,得到了車澈的強烈共鳴。

改變華語原創音樂生態?

“《我是唱作人》只邁出了一小步”

“做音樂的人他們挺難的,真正關心華語音樂、懂得華語音樂問題的人其實很少。”車澈對數娛夢工廠感嘆,這也是他堅持做《我是唱作人2》的原因。

在他看來,華語音樂需要一個舞臺,讓更多人聽到華語音樂的聲音,同時瞭解到華語音樂存在的問題。

在第二季製作之前,《我是唱作人》節目組針對華語音樂市場的現狀和原創音樂人的生存情況展開過調查。調查顯示,80%的中國音樂人作品幾乎從未被收聽、30%未獲得版權收益、55%演出機會不多於一場。

原創音樂人生存的現狀、觀衆的聲音、對榜單的質疑、大衆對於原創音樂的理解,這些都在節目組前期的調查範圍之內。爲此,他們採訪了音樂產業鏈上各環節的不同角色,音樂人、聽衆、經營者、產品公司老闆、樂評人等等。

“在節目之外,我想讓大家看到一個真實的音樂生產環境。”車澈說。

獨立音樂人生存現狀不理想、很多優秀的作品尚未被聽見、音樂圈的鄙視鏈依然頑固、市場對新人和新鮮血脈的迫切需求等,都是節目組在這次調查中發現的問題。

這些問題也成了節目組做《我是唱作人2》策劃時的出發點:給獨立音樂人更多展現自己的機會,通過競技打破對流量藝人和網絡歌手的偏見,以及通過“新聲挑戰”給更多優秀的新人提供舞臺。

在車澈看來,“朝着改變華語音樂生態的目標,《我是唱作人》邁出了一小步,我覺得還不夠,但我們還會繼續做。”

《我是唱作人》節目在播出之後,獲得了來自樂評人、媒體和普通音樂愛好者的廣泛認可。節目收穫的各種話題中,最讓車澈在意的是,大家居然是真情實意地在談論歌曲和舞臺。

車澈相信,《我是唱作人2》呈現的88首原創歌曲,不僅是節目的最大亮點,也是這季節目給觀衆的回報。

88首不同類型的歌曲,滿足了不同的觀衆羣體。不愛看選秀的中年人爲了鄭鈞的《低空飛行》《青春葬禮》《Ai ma huo》在朋友圈刷屏,00後的劉思鑑則得到了更多年輕人的彈幕讚賞。

回到《我是唱作人2》的slogan:初音不改,新聲未來。

“初音就是你原有的音樂,原有的標籤,這是你對音樂最開始追求的東西,是不變的。新聲未來,我覺得我們要看到新音樂的方向,也希望看到音樂市場新的生態方向。”車澈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