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响应美国的“高级战术战斗机”计划,该计划催生了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F-22A猛禽战斗机,前苏联曾启动了一项新战机项目,以生产可比拟猛禽的战斗机;其产物就是MiG 1.44。

像F-22 A猛禽战机一样,MiG 1.44拥有与其相似的性能。至少在纸面上,MiG 1.44将隐身特性与出色的可操纵性相结合,前苏联的设计人员当时希望这种设计会为其带来出色的战斗能力。

除了用于机身和机翼结构的减轻重量的材料外,在MiG 1.44的机身上还加入了雷达吸收材料,并特别注意机身上能反射雷达波的重点位置,例如机翼边缘和发动机进气口。

MiG 1.44的进气口不是采用弯曲的进气口,而是弯曲的“蛇形”进气口,这种设计可以会阻止其内部有雷达波的反弹,从而有可能消除或消除返回的雷达波信号。

尽管MiG 1.44具有一些隐身的特性,但它可能隐身能力并不强。

尽管旨在作为隐形飞机,但一些功能使人们对MiG 1.44可以视为隐形设计的程度提出了质疑。MiG 1.44的前鸭翼就是其中被质疑的设计之一。

鸭翼本质上就是“小翼”,通常仅在驾驶舱的后部或下方,在某些飞行情况下可提供额外的升力或辅助控制。前鸭翼实际上与隐身设计是不兼容的,它们并不是隐身战机的理想的设计,因为可以放大机身的雷达信号。

《大众科学》解释了为何带有鸭式设计的机身很难隐身。“设计隐身的鸭翼是很难的,尤其是当鸭翼足够大以使飞机能够以极高的抬头姿势进行机动时。 这会让雷达信号更多在作用在鸭翼表面,并反射回去。”

而F-22A猛禽这样的隐形喷气机,则采用了将机翼和机尾组件等控制表面的雷达反射降至最低的设计,取消了腹鳍装置,两个巨大的倾斜垂尾根部也设置在机身上。从而减少了雷达波反射数量。

而米格1.44则没有遵循这一设计原则。从正面看时,其两个机翼与鸭翼也不在同一水平面,从而形成“更大声”或更具反射性的雷达信号-这会损害其隐身特性。

奇怪的是,MiG 1.44的机翼下还设计有有突出的外挂架,用于固定武器或副油箱,这进一步降低飞机的隐形能力。虽然,美军的F-35也可以选择在机翼上携带燃料或武器,但是在不使用时,可以将外挂架拆除,以避免降低隐形性能。

现在,米格1.44项目早已经被废弃。唯一的原型机也成为莫斯科航展上的展品。它的下马也让俄罗斯的隐身战机计划被推迟十余年。直到2010年首架苏-57原型机才首飞。而到了现在也只有约12架左右的规模,虽然确实苏-57的设计要比米格1.44更精致,但是其隐身性能依然不如F-22A。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