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了響應美國的“高級戰術戰鬥機”計劃,該計劃催生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22A猛禽戰鬥機,前蘇聯曾啓動了一項新戰機項目,以生產可比擬猛禽的戰鬥機;其產物就是MiG 1.44。

像F-22 A猛禽戰機一樣,MiG 1.44擁有與其相似的性能。至少在紙面上,MiG 1.44將隱身特性與出色的可操縱性相結合,前蘇聯的設計人員當時希望這種設計會爲其帶來出色的戰鬥能力。

除了用於機身和機翼結構的減輕重量的材料外,在MiG 1.44的機身上還加入了雷達吸收材料,並特別注意機身上能反射雷達波的重點位置,例如機翼邊緣和發動機進氣口。

MiG 1.44的進氣口不是採用彎曲的進氣口,而是彎曲的“蛇形”進氣口,這種設計可以會阻止其內部有雷達波的反彈,從而有可能消除或消除返回的雷達波信號。

儘管MiG 1.44具有一些隱身的特性,但它可能隱身能力並不強。

儘管旨在作爲隱形飛機,但一些功能使人們對MiG 1.44可以視爲隱形設計的程度提出了質疑。MiG 1.44的前鴨翼就是其中被質疑的設計之一。

鴨翼本質上就是“小翼”,通常僅在駕駛艙的後部或下方,在某些飛行情況下可提供額外的升力或輔助控制。前鴨翼實際上與隱身設計是不兼容的,它們並不是隱身戰機的理想的設計,因爲可以放大機身的雷達信號。

《大衆科學》解釋了爲何帶有鴨式設計的機身很難隱身。“設計隱身的鴨翼是很難的,尤其是當鴨翼足夠大以使飛機能夠以極高的抬頭姿勢進行機動時。 這會讓雷達信號更多在作用在鴨翼表面,並反射回去。”

而F-22A猛禽這樣的隱形噴氣機,則採用了將機翼和機尾組件等控制表面的雷達反射降至最低的設計,取消了腹鰭裝置,兩個巨大的傾斜垂尾根部也設置在機身上。從而減少了雷達波反射數量。

而米格1.44則沒有遵循這一設計原則。從正面看時,其兩個機翼與鴨翼也不在同一水平面,從而形成“更大聲”或更具反射性的雷達信號-這會損害其隱身特性。

奇怪的是,MiG 1.44的機翼下還設計有有突出的外掛架,用於固定武器或副油箱,這進一步降低飛機的隱形能力。雖然,美軍的F-35也可以選擇在機翼上攜帶燃料或武器,但是在不使用時,可以將外掛架拆除,以避免降低隱形性能。

現在,米格1.44項目早已經被廢棄。唯一的原型機也成爲莫斯科航展上的展品。它的下馬也讓俄羅斯的隱身戰機計劃被推遲十餘年。直到2010年首架蘇-57原型機才首飛。而到了現在也只有約12架左右的規模,雖然確實蘇-57的設計要比米格1.44更精緻,但是其隱身性能依然不如F-22A。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