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我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一場關於非遺傳承的文化盛宴全面“開席”。這一天,聽到最多的就是“傳承”。

圖片來源網絡。

可最好的傳承是什麼?“作爲一名傳承人,我要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培養好接班人,把《格薩(斯)爾》一代代傳下去。”87歲的金巴扎木蘇說。這位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用質樸的話語道出非遺傳承的真諦,那就是培養接班人,讓非遺文化一代一代傳下去。沒有接班人,就沒有傳承,所以,最好的非遺傳承就是“努力培養好接班人”。

既是技術的擁有者,更是非遺的傳承人。顓橋剪紙、海派漆藝,莘莊鉤針編織、七寶皮影藝術、上海細刻、香囊製作技藝、京劇名家臉譜畫、民族樂器製作技藝……每一位非遺人,必須肩負起傳承的責任使命,通過有力的傳承,讓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活在當下,一直有序傳承下去。

傳承不是三心二意,而是一心一意。總是保留幾分,不真心教,又怎麼帶得出好的傳人。所以作爲非遺傳人,要有不怕被超越,一心只想傳承好技藝的灑脫和情懷,毫不保留地傳授技藝。也只有當被傳授人的技藝越來越精湛,與自己旗鼓相當,甚至有所超越,才能說真正有了接班人。

充分認可傳承,讓非遺人更加受尊敬。傳承的是技藝,展現的是高尚。教會了他人,甚至更多的人,意味着帶來更大的競爭,願意將祖輩流傳下來的技藝與他人分享,不懼競爭,非遺人的這種奉獻精神、高尚情懷,理應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敬。因此,要充分認可傳承,支持傳承,要通過建立激勵機制,讓非遺人傳承得到回報,讓他們更加有地位、更加受尊敬。

確保非遺活動的經常化,讓更多年輕人接受非遺。有傳承人的願意教,只解決了一頭。有人教,還要有人願意學,沒有這樣的“一拍即合”,也很難培養出滿意的接班人。就年齡層來說,非遺的傳承,年輕人是關鍵。只有讓年輕人瞭解、接受和喜歡,非遺才能經受時間考驗,具有持久生命力。這就意味着,政府部門要常態化開展演、講、示、教等傳承傳播活動,要通過互動體驗、講座培訓、展演展映、專題展覽等一系列喜聞樂見的形式,見人見物見生活,拉近年輕人和非遺的聯繫。

非遺傳承關乎的不僅僅是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還連着羣衆的文化生活,連着精準扶貧脫貧,連着社會經濟發展……以非遺大省浙江爲例,近年來,該省深入挖掘和合理利用非遺資源,讓更多遊客感受鄉風民俗,非遺+生態+旅遊的產業發展,正成爲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進一步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好傳承好,需要付出更多的探索與實踐。廈門出臺首部地方法規支持臺胞申報“非遺”傳承人,近百組非遺傳承人直播公開課推廣非遺文化,白沙溪茶廠“擺攤”賣茶,讓非遺文化迴歸自然服務大衆……就在今天,保護與傳承的好消息不斷出來,我們也衷心希望在未來能有更多的好消息源源不斷傳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