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於民間,世代傳承於人民的生產生活之中,與積澱在人們心中的文化印記緊密相連。鄂爾多斯創造了絢麗多姿、異彩紛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着民族文化的精華,體現了薪火相傳、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當前,全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12項,其中國家級項目6項、自治區級92項、市級180項、旗區級1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共636人,其中國家級傳承人9名、自治區級99名、市級280名、旗區級248名。已創建國家級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個,自治區級8個,市級21個。

▲成吉思汗祭典

加大投入強化基礎設施,完善社會組織建設。逐年加大對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資金投入,建立了非遺保護相關機構30所,旗區建立了多種形式展廳(館)9個,全市非遺產展示場所48個。正在提質改造鄂爾多斯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打造集展覽、傳習、互動體驗等功能爲一體的綜合館,以便更好展示非遺項目和促進文旅融合發展。注重羣衆文化活動的社會組織建設,全市已有古如歌協會、馬文化協會等文化類社會組織450餘家。

強化政策支持保護傳承力度,完善名錄項目體系建設。鄂爾多斯市人民政府先後出臺了非遺保護工程實施方案、非遺名錄申報評定辦法、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評審和命名辦法等系列政策文件,並從2013年起,率先在全區安排非遺專項資金,用於資助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市級非遺傳承人每人每年5000元。

▲在鄂爾多斯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示範基地專爲遊客準備的鄂爾多斯婚禮實景展示之分發出嫁 丁貴亮攝

充分發揮烏蘭牧騎等文藝院團傳承保護髮展作用。烏蘭牧騎植根於濃厚的民族文化土壤中,運用歌舞、短調、長調、馬頭琴演奏等獨具特色的民族文藝表演形式,傳承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作出一大批接地氣、傳得開、留得下的優秀作品,如《鄂爾多斯婚禮》《森吉德瑪》《頂碗舞》《筷子舞》《黑段子坎肩》等具有感染力、影響力的文藝作品。

加強挖掘整理力度,爲保護傳承提供智力支持。 收集、整理和研究全市瀕危、高價值、高潛力、特色明顯和影響廣泛項目書籍等 30多個,先後出版了 《鄂爾多斯民間歌曲》《鄂爾多斯民間故事》《鄂爾多斯民族民間舞蹈集成》《蒙古族宗教舞蹈 “查穆”》《鄂爾多斯漫瀚調的保護與發展》《 察干蘇力德文化》《薩岡徹辰祭祀》《鄂爾多斯婚禮》等一批成果書籍。 近期,集短調民歌 、 瀕危歌曲和經典歌曲於一體的《鄂爾多斯短調民歌》一書即將出版 。

▲內蒙古蒙古衛視採訪時的表演 熱·圖門攝

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建設。全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紙質檔案達到2500餘件,編纂文字資料1660餘萬字,文本、音頻、視頻、圖片等電子檔案共計 40餘TB,對普查的項目進行拍攝存儲,照片達1540餘幅, 音像資料 139餘盒(盤),其中 錄音 約 900小時、錄像 1200小時, 收集民間作品、實物 1000餘件(套)。

▲中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漫瀚調)遺產展 張曉紅攝

積極探索 創新傳承保護髮展措施 。 積極推進非遺進課堂、進教材、進校園、進景區 。 近期開展的“文化進景區,旅遊提品質”活動中,非遺進景區成爲主題活動的重要支撐和突出亮點。組織傳承人進校開展授課輔導活動,支持和鼓勵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習活動,充分利用各類非遺傳習場所,提高非遺項目影響力。市羣衆藝術館(市非遺中心)和各旗區非遺保護部門積極爲傳習活動創造條件 , 通過提供傳習場所、提供設備, 爲傳承人手工藝品打開銷路創收。

▲察干蘇力德“天祭”現場

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營造良好傳承 保護氛圍。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集中展現非遺保護成果,定期舉辦“漫瀚調藝術節”“古如歌大賽”“鄂爾多斯婚禮大賽”等品牌活動。爲適應互聯網時代發展,推出了“鄂爾多斯非遺”小程序。拍攝播出了鄂爾多斯短調民歌微電影作品《日月星辰》。大型非遺紀錄片“非遺中國·鄂爾多斯”已進入後期製作 。

積極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 鄂爾多斯 市 是 自治區級文化生態保護區 ,市人民政府 制定出臺了文化生態保護建設規劃,打造 建設祭祀、蒙古族傳統民間藝術、傳統手工技藝、民族和諧 、 民間社火 共 五個各具特色的文化生態保護區 , 並通過 建立市、旗區、蘇木鄉鎮、嘎查村、傳承戶五級文化生態保護體系,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民俗民間文化網絡,以豐厚 的民族 歷史文化積澱、良好 的 存續狀態、具有重要價值和鮮明特色的文化形態, 積極 創建 國家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蘇雅拉圖 劉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