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关乎社会安定稳定,一定要高度重视。”当下进入高校毕业季,今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874万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市场化社会化就业,高校和属地政府都要提供不断线的就业服务,扩大基层服务项目招聘。

受疫情影响,整体就业岗位必然骤减,这样的“减”完全在我们的意料之中。湖北一所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就表示,受疫情影响,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岗位数量明显减少,毕业生就业率比往年同期低5到10个百分点。

应对岗位的“减”,最好办法就是“加”。而关注这个高校毕业季,我们能充分感受到浓浓的“加”味。

“加”政策,撬动就业。为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渠道,一些地方发放招聘、创业补贴,增加见习基地。教育部等部门和单位从5月份到8月中旬,重点组织开展升学扩招吸纳、充实基层、扩大参军入伍等十大专项行动,帮助毕业生顺利毕业、尽早就业。今年就业形势下,来自湖北等疫情严重地区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挑战,多地采取专项措施增强兜底保障。目前已有广东、天津、安徽等10多个省份,专门对湖北籍高校毕业生发放800元到3000元不等的求职创业补贴。人社部会同国资委、湖北省政府等启动实施“湖北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行动”,集中发布优质岗位40万个。

“加”岗位,缓解矛盾。在整体岗位减少的情况下,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三支一扶”临时性公益岗位等招聘,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数量和比例就要进一步增加和扩大,这样才能有效缓解就业矛盾。关注这个毕业季,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加”,比如天津市要求市属国有企业今年招用高校毕业生规模扩大10%以上,提供不低于3000个就业岗位,人社部明确,今年在全国将招募3.2万名高校毕业生到基层从事“三支一扶”工作,同比增加5000人。

“加”服务,护航就业。细致周到的服务向来能给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增色加分,关注这个毕业季,各方面“加”服务护航就业的特点尤为凸显,比如青海民族大学从2月份开始,学校就同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合作搭建智慧就业平台,举办“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招聘会”“青海民族大学2020届毕业生春季网络视频招聘会”等多场招聘会与宣讲会,实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网络交流对接。推行“云招聘”,从投递简历到最终录取,全程在线上完成,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与匹配效率,扩大硕士研究生、普通专升本招生规模,为高校毕业生创造更多在学习机会……贴心的服务,让广大高校毕业生在这个就业季感到特别的温暖。

“加”味十足,不仅“加”出了温暖与感动,更“加”出了一些地方就业率的提升。黑龙江省教育厅5月26日公布数据显示,全省高校毕业生签约就业率40.45%,较去年同期上升7.13个百分点;青海民族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也比去年同期略有提高。(作者李强,本文首发浙江在线钱江潮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