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人民日报二版要闻版以《武汉高校:全力服务毕业生就业》为题,专题报道了华中科技大学、武昌理工学院、中南民族大道等武汉三所高校服务毕业生就业的经验和故事。其中武昌理工学院作为一所民办高校,就业率在同类高校中遥遥领先,备受关注。

83所高校,31.7万名应届毕业生,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和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武汉规模创历史新高的高校毕业生迎来了就业季的考验。

当前,就业压力显著加大,高校、地方、企业联手发力。从真金白银的就业创业补贴,到对未就业学生的一对一指导,从汇集各方就业岗位的云众筹,到一场接一场的云招聘,武汉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千方百计帮助毕业生就业。

据介绍,武汉地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正在爬坡,目前为40%—50%。各高校积极创新工作模式,用好政策、打通资源,全力为毕业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服务。同学们也在磨练本领、积极进取,为自己拼出一个美好的未来。

一个文科学院的思路——

瞄准新产业把握新机遇

“老师,我找到工作了。一家在线教育公司,工资也高。”收到学生黄娅发来的信息,武昌理工学院文法与外语学院素质导师张晶很欣慰,把手机递给记者看。

目前,文法与外语学院357名毕业生中,一半签了就业合同,剩下的大多在等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招聘。“我原本以为这个时候会很艰难,没想到实际的就业情况比往年稍微好一点。”张晶说。

武昌理工学院是民办本科院校,以理工科为主,在武汉83所高等院校中颇具代表性。文法与外语学院拥有英语、日语、法学和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就业情况通常在全校不算理想,这次却与众不同。

在张晶看来,文法与外语学院的就业成绩得益于“三早”:早提醒、早调整、早帮扶。

早在2月,张晶就跟学生打了“预防针”:“以前是工作来找你,参加学校举办的招聘会就可以了。今年要主动,等返校后再动手就要被落下了。”

针对线上求职的新情况,张晶当起了就业“管家”,一方面指导投递简历、培训面试技巧,另一方面还要帮助搜集就业信息,及时在聊天群里通知。

因为长期宅在家里,很多学生并不能深切感受就业压力,同时缺少毕业季找工作的氛围和同侪激励,不少就业信息发到群里后被忽视了。张晶看着着急,挨个给学生打电话,精准推荐招聘岗位。黄娅就是这样抓住了学而思教育公司的就业机会。

毕业生找工作的紧迫感和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但,就业机会供给又成了“卡脖子”的难题。

“往年,很多毕业生会去考教师岗位或去中小企业做文案策划。今年各种招考都延后了,大量中小企业缩减了招聘计划,给我们带来很大难题。”文法与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松说。

如何在危机中把握新机?文法与外语学院瞄准了疫情防控催生的新产业新业态。

“在线教育行业得到大发展,弥补了学校教师招考延后的空当。我们着重推荐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进入在线教育领域。”高松介绍,学院与学而思、猿辅导等多家线上培训机构沟通,举办多场专项线上招聘会。为提高成功率,还针对性地向毕业生推送在线教育相关的招聘服务信息,指导准备简历、应对笔试面试。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家班”毕业生就业工作也相对顺利。“人们宅在家里,阅读欲望大大增加。大量网络文学、自媒体文章等内容运营团队出现,有招聘需求。”高松说,在校期间经过大量培训和实习,“作家班”学生比其他专业学生文字功底好,选择面也更广。

3月,文法与外语学院扩大了对困难学生帮扶范围,从重点帮扶残疾、孤儿等学生,到增加偏远山区、专业能力不足的学生,每班的素质导师至少要为每个困难学生提供3次以上就业推荐。

虽然把握住了一些新机会,开辟了一些就业新门路,但张晶对接下来的就业工作仍有担忧。眼下,她正逐一与未就业毕业生的家长联系,与学生沟通自己推荐的岗位,“先就业再择业,毕竟就业压力在一段时间内仍然很大”。

来源:人民日报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