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去世,享年59岁。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举国同悲,各地纷纷举行悼念活动。仅北京一地签名悼念的民众就接近80万人,送殡人数超过30万。北京治丧处在20天的时间里收到了近6万幅挽联,数量之多,史所罕见。

除了北京外,即便是北洋系军阀控制下的地区也有隆重的追悼会,收到的海外挽联不可胜数,连当时的日本驻华使节也送来了对联,这一点就鲜为人知了。

1925年4月,在湖北沙市副会长汪文灿的倡议下,沙市于4月2日在晴川书院举行孙中山先生追悼会。当时天空下着雨,但各个学校的学生们秩序井然、排着整齐的队伍进入会场。追悼会盛况空前,出席会议的各界人士多达2000多人,挽联400余幅。会上,汪文灿发表了演说,并向与会者散发传单,传单内容为要求召开国民会议和废除不平等条约及孙中山先生遗属和生平略史等。

追悼会上,日本驻沙市领事市川信也出席了追悼会并被推为陪祭官。市川信也赠送的挽联为:

亚洲列宁又逝惊震全球呈惨色;

汉族明星遽陨谨降半旗志哀忱。

孙中山先生早年曾在日本从事革命活动,同日本政坛元老犬养毅、西园寺等大佬交情匪浅。无论于公于私,日本人参加追悼会并送上挽联都是很正常的外交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形势看,市川信也所题挽联大有含义。上联:亚洲列宁又逝震惊全球呈惨色,把孙中山先生比作苏俄革命导师列宁,既是对孙中山先生,也是对列宁做出了高度评价。

可问题是,日本与苏联的关系一直不睦,1905年的日俄战争且不提。十月革命后,日本政府与西方国家一道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干涉苏联革命。并于1918年8月2日发表出兵宣言,揭开了入兵苏联远东的序幕。

只两个月的时间,日本军队利用苏联在远东地区力量空虚,便占领了当时的滨海州、阿穆尔州、后贝加尔州、萨哈林州,控制了贝加尔湖以东的整个西伯利亚铁路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水上航道。

苏俄平定欧洲地区战事后,以远东共和国的形式在远东发展壮大苏维埃力量,利用各种形式打击日本侵略军。1922年2月,日军撤出滨海州和和库页岛对岸全部地区,1925年2月日本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很难想象日本人在孙中山先生的挽联中把它比作列宁,也很难说日本政府对孙中山先生的联俄政策持有赞赏的态度。

但是市川信也给追悼大会送了这样一副挽联,事后还把它写进给外务省的报告中,这件事意味着什么?也许反映了“币原外交”对苏政策的一些变化。此外,孙中山晚年曾主张日本改善同苏俄的关系,共同帮助中国和亚洲其他民族独立,对抗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他在1923年11月16日给犬养毅的信及1924年11月在日本的几次演说中,都明显含有这个意思。

日本人在挽联中把孙中山先生比作列宁,释放的信号,太有深意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