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因病在北京鐵獅子衚衕去世,享年59歲。孫中山先生逝世後舉國同悲,各地紛紛舉行悼念活動。僅北京一地簽名悼念的民衆就接近80萬人,送殯人數超過30萬。北京治喪處在20天的時間裏收到了近6萬幅輓聯,數量之多,史所罕見。

除了北京外,即便是北洋系軍閥控制下的地區也有隆重的追悼會,收到的海外輓聯不可勝數,連當時的日本駐華使節也送來了對聯,這一點就鮮爲人知了。

1925年4月,在湖北沙市副會長汪文燦的倡議下,沙市於4月2日在晴川書院舉行孫中山先生追悼會。當時天空下着雨,但各個學校的學生們秩序井然、排着整齊的隊伍進入會場。追悼會盛況空前,出席會議的各界人士多達2000多人,輓聯400餘幅。會上,汪文燦發表了演說,並向與會者散發傳單,傳單內容爲要求召開國民會議和廢除不平等條約及孫中山先生遺屬和生平略史等。

追悼會上,日本駐沙市領事市川信也出席了追悼會並被推爲陪祭官。市川信也贈送的輓聯爲:

亞洲列寧又逝驚震全球呈慘色;

漢族明星遽隕謹降半旗誌哀忱。

孫中山先生早年曾在日本從事革命活動,同日本政壇元老犬養毅、西園寺等大佬交情匪淺。無論於公於私,日本人蔘加追悼會並送上輓聯都是很正常的外交行爲。

值得注意的是,結合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看,市川信也所題輓聯大有含義。上聯:亞洲列寧又逝震驚全球呈慘色,把孫中山先生比作蘇俄革命導師列寧,既是對孫中山先生,也是對列寧做出了高度評價。

可問題是,日本與蘇聯的關係一直不睦,1905年的日俄戰爭且不提。十月革命後,日本政府與西方國家一道對蘇聯採取敵視態度,干涉蘇聯革命。並於1918年8月2日發表出兵宣言,揭開了入兵蘇聯遠東的序幕。

只兩個月的時間,日本軍隊利用蘇聯在遠東地區力量空虛,便佔領了當時的濱海州、阿穆爾州、後貝加爾州、薩哈林州,控制了貝加爾湖以東的整個西伯利亞鐵路和黑龍江、烏蘇里江的水上航道。

蘇俄平定歐洲地區戰事後,以遠東共和國的形式在遠東發展壯大蘇維埃力量,利用各種形式打擊日本侵略軍。1922年2月,日軍撤出濱海州和和庫頁島對岸全部地區,1925年2月日本與蘇聯建立外交關係。很難想象日本人在孫中山先生的輓聯中把它比作列寧,也很難說日本政府對孫中山先生的聯俄政策持有讚賞的態度。

但是市川信也給追悼大會送了這樣一副輓聯,事後還把它寫進給外務省的報告中,這件事意味着什麼?也許反映了“幣原外交”對蘇政策的一些變化。此外,孫中山晚年曾主張日本改善同蘇俄的關係,共同幫助中國和亞洲其他民族獨立,對抗西方帝國主義國家。他在1923年11月16日給犬養毅的信及1924年11月在日本的幾次演說中,都明顯含有這個意思。

日本人在輓聯中把孫中山先生比作列寧,釋放的信號,太有深意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