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不漂亮,但是很可愛,雖然她成績不是最好的,父母也不是有錢人。從小,父母就告訴她節儉是一種美德,對待自己要節儉。因此,天天從來不亂花錢,也不浪費食物、文具和衣物。學校組織春遊,很多同學帶了大包小包的零食和飲料,天天帶的是媽媽親手做的紫菜包飯、水果和白開水。同學們有零花錢都拿去買零食、明星畫片、飾物等,而天天則將自己的零花錢存了起來,買文具、交班費或者其他活動費,她都儘量用自己的零花錢來交。有一次,學校組織募捐活動,幫助高年級一名患病需動手術卻交不起手術費的同學,儘管天天並不認識這位同學,但她毫不猶豫地將自己所有的存款都捐了出去。

中國傳統的待人之道注重“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一個待人以豐,自奉節儉的人,往往更能贏得他人信任,讓他人願意與之結交。待人以豐,自奉節儉也就是說對待別人要寬厚大方,對待自己則應該儘量節儉。

節儉、艱苦奮鬥是我們的傳統美德,但在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豐富,獨生子女已成趨勢的今天,這種傳統美德在被逐漸淡忘。一方面,父母們覺得孩子只有一個,自己辛辛苦苦賺錢都是爲了給孩子花,因此在物質上儘量給孩子最好的。另一方面,對於孩子們來說,金錢、物質都來得太容易了,自己不費吹灰之力就可以得到,因而根本沒有節儉意識,花錢大手大腳,凡事只憑自己喜歡和高興。節儉過時了嗎?節儉是小氣、丟臉的行爲嗎?

如果我們稍作留意,就不難發現,孩子們不節約的行爲隨處可見:新買來的圓珠筆,有一點不好用,隨手就扔到紙簍裏;剛買來的零食,有一點不合口味,甩手就丟進了垃圾箱;剛買的橡皮擦,用了不到半天,看見同學有更漂亮的,趕緊把自己的扔了,再去買一塊新的;學校的飯菜不合口味,喫了一口就全倒掉了;剛買的衣服、鞋子不喜歡了,丟到一邊,再也不穿;開學了,很多同學買了電子詞典、手機、電腦,自己不能落後,打着學習的旗號,要父母買,幾百幾千元的東西,買起來眉頭都不皺一下……且不論這其中浪費了多少社會資源,對父母錢財的浪費都觸目驚心。對於經濟實力較強的家長來說,也許根本不把這當成一回事,反而鼓勵孩子隨心所欲地花費,認爲這是對孩子愛的最好表現。而經濟實力較弱的家長,爲了不讓孩子在與同學的對比中受委屈,也會咬緊牙關、節衣縮食滿足孩子的需求。也許有的家長會認爲孩子沒有金錢觀念是精神上脫俗的表現,認爲孩子沒有在金錢上斤斤計較是一種良好的修養。實際上,孩子對金錢沒有概念,物質欲就會極度膨脹,而這種慾望是沒有止境的。最終的結果只能是培養更多的“啃老族”和“月光族”,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

隨着三口之家越來越普遍,年輕的媽媽們都捨得爲孩子花錢,因爲她們認爲孩子就一個,如果不將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收入都花在孩子身上似乎就委屈了孩子。在這樣的觀念支配之下,上千元一個的玩具、嬰兒推車,動輒幾百塊的嬰兒服,幾百塊的尿片,年輕媽媽們買起來眉頭都不皺一下。她們寧願自己省喫儉用,也要給孩子最好的物質條件,這也許是一種愛的表現。但其實,對於成長之中的孩子來說,他們真正需要的只是實用的,而不是貴的東西。

古人教子說:“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從長遠來看,節儉意識和習慣,不僅會影響孩子的成長,也會影響一個家庭,影響社會。而母親們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財政大臣”的角色,因此,要教導孩子節儉,母親們就要多花一些心思。

愛美、熱衷於消費是女人的特性,即便做了母親,這種特性也不會消失。如果一位母親自身不重視節約,喜歡攀比、追時髦、喜新厭舊、大手大腳消費,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如果一位母親自己鋪張浪費,卻叫孩子要節儉,不但不會爲孩子所接受,還會引起孩子的反感。因此,作爲孩子的榜樣,母親自身要勤勞節儉。

“給孩子魚喫,不如給孩子釣竿。”家長給孩子錢花,不如教會孩子金錢的觀念,將節儉意識灌輸給孩子。孩子小的時候,沒有錢與物關係的概念,母親帶孩子上街購物,可以做一些物品價格的比較。比如,媽媽帶孩子上街,孩子要買6塊錢一個的冰激凌,媽媽就告訴他6塊錢可以買一斤毛豆1元,一斤西紅柿1元,三個雞蛋1.5元,一根香腸1元,兩個青椒0.5元,一把小白菜1元,夠一家三口吃一頓飯的。這樣的形象比較可以使孩子知道一個冰激凌的價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媽媽適時地說:“我們買個便宜一些的冰棍吧?”既滿足了孩子的需求,又對孩子進行了教育,孩子一定會欣然接受。

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能擁有的零花錢越來越多。有的母親對孩子的零花錢不限制,孩子要多少給多少,怕他不夠用還會多給;有的母親怕孩子亂花錢,嚴格限制孩子的零花錢數目;有的母親將零錢存在儲蓄罐裏,說是孩子的零花錢,但有時候會拿出來花掉。第一種做法,孩子花錢會大手大腳,根本不會有節儉意識;第二種做法,孩子覺得母親摳門,處處受限制,他可能會想盡一切辦法包括撒謊從母親手裏多要一些錢;第三種做法,孩子會產生牴觸情緒,覺得母親不應該動用自己的錢,而母親則認爲錢是自己的並不屬於孩子,於是矛盾便產生了。孩子漸漸長大了,需要一些零花錢以備不時之需,不過父母給零花錢的方式可以借鑑一下洛克菲勒的做法。

美國“石油大王”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的父親是個商業意識極強的人,他的一言一行深刻地影響着兒子。老洛克菲勒的家教很嚴,從不輕易給孩子零花錢,因此小洛克菲勒要想有錢花,必須得給父親做“僱工”。他清晨便到田裏幹活,有時也幫母親擠牛奶。他有一個專用於記賬的小本子,把自己的工作量化後,按每小時0.37美元記賬,然後跟父親結算。他將這件事看得非常認真,而且覺得很有趣。小洛克菲勒長大後,對自己的孩子也採取這種方式。孩子們做家務可以賺取零花錢:打蒼蠅2分錢,削鉛筆1角錢,練琴每小時5分錢,修復花瓶能掙1元錢,一天不喫糖可得1分錢,第二天還不喫獎勵1角錢。洛克菲勒以這種方式給孩子零花錢有兩個目的:其一,從小就讓孩子學會財務預算;其二,讓孩子瞭解勞動與報酬之間的內在聯繫。

培養孩子的節儉意識,不僅在於言傳身教,還在於平時一點一滴的細節中。比如,要求孩子節約一張紙、節約一滴墨水、節約一滴水、節約一粒米,使孩子們從小養成“喫飯不剩、舊玩具不丟”的好習慣。只有從小事做起,才能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和勤儉節約的優良品質。

待人以豐,是說要用自己最好的東西來招待別人。中國人向來都有好客的傳統,別人來家裏做客,總要將最好的東西拿出來招待。這樣做,對客人是一種尊重。當然,孩子多少都有些以自我爲中心,有的東西不願分享。所以,要求待人以豐,也不要強迫孩子傾囊而出。

對自己節儉,是一種生活的態度,是一種對物質、勞動和資源珍惜的美德。而對待別人則要寬厚大方,這是一種禮節,是一種真誠地對待他人的方式,也是一個人良好素質的體現。當然,父母要提醒孩子,對待別人大方,並不是要“打腫臉充胖子”,超出自己能力地爲別人付出,尤其是金錢方面的付出。待人“過豐”,會給孩子帶來負擔,而且容易助長孩子的虛榮心。而對自己節儉並不意味着要對自己過分苛刻,因爲過分苛刻則流於寒酸,不利於孩子自信的確立。自奉以儉,待人以豐的一個總的原則,就是既不能鋪張浪費,也不能太過吝嗇。

如果你喜歡本文,認可作者的態度,可以點個關注,將文章分享給更多爸爸媽媽,大家一起進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