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月,國家體育總局印發《促進體育消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面向全國公開徵集一批體育消費試點,獲得審批後可獲得獲得體育總局在政策、資源等方面的支持,這對於有意快速發展體育的城市而言,無疑是一場甘露。更值得注意的是,負責這一工作的是體育總局、發展改革委與自然資源部。

在復工的節奏中,不少城市也將體育放在了靠前的位置,體育也在逐漸成爲中國城市復甦的「C位破土機」。

文 / 劉金濤

編輯 / 殷豪男

01

體育,城市最好的名片之一

雖然疫情出現反覆,不少城市的戰時防疫狀態還沒有完全消失,但總體來說,國民生活正在肉眼可見中逐步恢復。

6月8日,遼寧省體育局與斯邁夫合作舉辦了體育產業招商引資會,有包括瀋陽市渾南區政府和遼寧省體育產業集團合力打造的冰上運動中心、場館夜經濟、阜新百年賽道與銘泰投資集團的百年國際賽道多產業鏈合作項目等七大項目現場完成簽約,總簽約額約3.3億元。

巧合的是,就在同一天,山東青島市舉辦「開放辦體育」集中籤約儀式,市體育局同包括海爾集團在內的57家企業單位集中籤約了59個項目,其中金額超過千萬的就有2個,涵蓋15項健身活動的「全民健身月」活動也全面啓動。

而青海省人民政府也在6月9日發佈《青海省高原體育強省建設行動方案》,指出到2035年,體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實現現代化,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加快推進城市「10—15分鐘體育健身圈」提檔升級工程,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同時,四川成都市在「世界賽事名城」的目標下,早在4月份就召開了世界賽事名城建設推進工作會議,繼續高質量籌備即將舉辦的世界性賽事,培育引進更多高端賽事,保留、扶持一批有市場價值和發展潛力的賽事。

體育,逐漸佔據了城市復甦中的C位。

從企查查的數據看,過去10年,體育企業的數量在不斷攀升

實際上,能擁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還是在於體育是中國城市化繞不開的必經之路,尤其是在經濟發展中,大都市腳步快速,向着更大的方向奔騰,努力成爲「區域核心」,以求在經濟、文化以及政治等方面獲得更大影響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超級城市」與「城市羣」得以迅速發展,這也是近幾年二線城市不斷吸引人才落戶,並且吞併周邊小城市的原因之一。而城市與城市羣之間激烈的競爭,也使得城市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營銷自己、擴大影響力的機會。

而體育,則是最好的營銷方式之一。

02

以賽事爲標杆

體育被放在城市復甦的前列,賽事的開展無疑是一個標杆。

比如,此前都江堰路跑在引發全網熱議背後,仍堅持開賽;再比如,CBA在籌劃複賽之時,迅速獲得了東莞和青島的支持,據悉目前還申請舉辦第二階段的比賽。此外,目前的消息是,中超也不會放在省會級城市舉辦,而有可能放在蘇州、大連等城市。

除了安全考慮,這背後二線城市的體育訴求,也值得細品。

從企查查的數據看,全國各地的體育企業數量都在增加,並且呈現出向二三線輻射的趨勢

賽事,作爲體育中的核心資產,球迷的狂歡與喜愛是其最大的價值,而這一類重大事件也創造並傳遞着城市的品牌價值,並改善城市形象,以及開發體育、旅遊、製造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體育活動,被看作是居民生活中,除衣食住行之外的「第五大生活元素」。

英國老牌工業城謝菲爾德,曾藉助體育積極轉型成旅遊城市,這一案例被奉爲經典。而在國內,被譽爲「中國鞋都」的晉江,如今仍在體育領域尋求突破。

晉江,是衆多體育品牌的誕生地。安踏、特步、361°、貴人鳥等品牌都誕生於此。作爲繼深圳、成都之後的第三個全國體育產業基地,晉江的體育升級轉型也勢在必行。近期,晉江不僅開放了市體育中心、全民健身中心等各大場館,還開始了籌備2020年世界中學生運動會的相關工作。

此外面對疫情衝擊,晉江陸續出臺人才保障、成本控制、金融支持等扶持政策,最大限度保障企業復工復產,並拓展多渠道銷售模式,儘量減小疫情對出口訂單的影響。

而以「賽事中的皇冠」來說,以東京奧運會爲例,儘管延期一年打亂了衆多提前部署,但東京此次舉辦奧運會的初衷和目的,以及賽事所能爲城市帶來的巨大熱度仍是不可忽視的正面效益。

總而言之,大型城市在疫情後的復甦中,體育佔據較高地位的背後,蘊含着不可忽視的價值與機遇。

03

擁抱線上潮流

「擁抱線上」,成爲了後疫情時代的熱潮。

著名城市理論家劉易斯-芒福德在《城市發展史》中提到,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的機體在城市的環境中正在逐漸萎縮,人們越來越需要體育。在他看來,體育的教育功能補償了城市化進程中的不足。

同時,體育其塑造性格、加強團結、培養情操等方面的教育價值,也逐步爲更多人所認識和利用。

這些積極誘因,也是制定政策的初衷。自2014年「46號文」發佈以來,我國正不斷鼓勵與創造體育產業建設的環境,像上文提到的《促進體育消費試點工作實施方案》不勝枚舉,多數是中央各個部委聯合聯合發文,全力支持體育的發展。

政策助力下,城市的發動機也被點燃,體育建設走上了高速路。但從政策到落地仍有着大段的距離,這同樣也需要城市各部分互相配合、協同發力。

以杭州爲例。在杭州市申辦2022年亞運會時,便決心將這屆亞運會看作是城市快速發展的核心,努力打造杭州特色的賽事經濟品牌。

早在2015年6月,浙江出臺的《浙江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實施意見》指出:到2025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5000億元,佔GDP比重達到1.6%,其中體育服務業增加值佔比將超過40%。

這組數據,也意味着杭州市堅定了將多維度發展體育的道路。

另一個優秀的「賽事 x 城市」代表案例是2010年廣州亞運會,雖然總投資達到1200億之多,但廣州的場館、地鐵、道路與通信等基礎建設都獲得了快速發展,使得城市面貌更上一層樓。

當然,每座城市仍在尋找差異化的發展軌跡,創造獨具特色的品牌與文化。成都、杭州這類押注大賽的城市,正期待大賽的帶動來創造城市核心競爭力。相比較晉江、青島等城市,則是將目光瞄向全民健身的典型。

在上文提到的簽約儀式中,涉及合作單位多達57家,涵蓋了社會組織、電子科技、快消品、餐飲酒業、智能製造等近20個行業,調動着全社會的資源與力量。

體育與城市經濟,都互相決定着彼此。

特別是在衆多二線城市在奔向「準一線」的過程裏,體育,作爲中國城市復甦的C位破土機,或許正蘊藏着未來二十年的嶄新機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