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報道,蘋果會在本月舉行的WWDC上做一個重要宣佈:會將Mac產品線目前所用的英特爾CPU,全面過渡到自研CPU。

另外,蘋果並不會推出基於電腦架構的芯片(如X86),而是使用和iPhone芯片一樣的ARM架構,但新Mac仍將運行MacOS操作系統,而不是iOS軟件。

這是一個大膽的舉動,目前全球99%的電腦使用的都是英特爾的芯片,蘋果“換心”抉擇的背後,是自研實力的體現,也是它數十年來戰略藍圖的延續。

做芯片,蘋果是認真的

在過去5年中,蘋果的研發費用一直在增加,它在2017年共花費了120億美元用於研發。蘋果的CFO Luca Maestri公開表示,研發的主要費用用在了芯片和傳感器方面。

在2010年的iPhone 4上,蘋果就推出了自己的處理器,在過去的8年裏,蘋果的芯片獲得了不小的提升,在最新的A13芯片中,陷入了兩顆大核心,4顆小核心,4核GPU,和8核NPU。

它使用了臺積電第二代7nm工藝,包含85億晶體管,但在尺寸上比A11還要小。除了CPU之外,還有自研發e的GPU、NPU、音頻解碼器、電源管理芯片。

除了手機芯片外,蘋果在其它產品線上也積極佈局自研芯片,比如Apple Watch上的S系列處理器和心率傳感器、HomePod的處理器、AirPods內的W系列處理器、MacBook中的T系列處理器。

對於蘋果來說,自研芯片的好處太多。安卓手機的發佈會,喜歡“沒事跑個分”,但蘋果可以不受制這種指標,無需堆疊核心,或者刻意提高主頻去迎合市場。

相反,蘋果可以掌握自己的芯片發佈節奏,可以沒有束縛地去貫徹自己的產品理念,同時也不會因爲第三方芯片的缺陷(比如驍龍810的發熱門),而拖累整個手機的表現。

另外,蘋果的芯片從來不對外發售,蘋果的芯片除了性能強,更關鍵是軟件上的協調和優化。依靠自家芯片,蘋果才能實現諸如面部識別、長續航、AR、智能HDR等功能,提升了iPhone和競爭對手的差異性。

經過多年的積累,蘋果已經成爲繼英特爾和高通之後另一個芯片研發大廠。

蘋果雖然在芯片上積累深厚,但它並不是全能的。蘋果的芯片從來不外售,也讓它開發芯片的鉅額成本無法外攤,在一些有專利門檻的芯片研發上,蘋果也始終沒能打開局面。

蘋果可以做到完全的芯片自給自足麼

基帶芯片就是蘋果一直的痛,這方面只有英特爾和高通倆家寡頭競爭,蘋果作爲客戶也左右搖擺:

2004年iPhone開始使用高通的基帶芯片2015年,英特爾組建了一支1000人的團隊,開始爲iPhone研發芯片2016年,蘋果推出Phone 7,部分機型使用了英特爾的基帶芯片2017年1月,蘋果以專利壟斷爲名,將高通告上法庭,導致高通付出10億歐元的罰款2017年6月,媒體曝出英特爾有幾千人在爲iPhone設計5G基帶芯片2017年7月,高通先後在美國、德國、中國起訴蘋果涉嫌專利侵權2018年,蘋果完全停止使用高通的芯片2018年12月,蘋果和高通終於達成了和解,撤銷了目前正在進行的多項訴訟,達成了爲期6年的全球專利許可協議高通是移動通信業的鼻祖,它的CDMA技術,演化出了WCDMA、TD-SCDMA、CDMA2000等多種3G網絡制式,在後來的4G制式中,高通也涵蓋了大部分的核心專利。

毫不誇張的說,沒有高通的技術,手機就失去了聯網的能力,也就沒有資格稱自己是一部智能手機。

蘋果之前用的是英飛棱的基帶芯片,從iPhone 4代開始改用了高通的產品,

高通的抽成比例也讓蘋果忍無可忍,又改回使用英特爾的芯片。

但英特爾的基帶芯片在表現上不盡如人意,迫使蘋果和高通重歸於好。

根據著名媒體The Information的爆料,蘋果正在研發自己的基帶芯片,並計劃運用於未來的iPhone中。The Information採訪的人士透露,蜂窩網絡調制解調器(基帶芯片)非常複雜,樂觀來看,蘋果也需要至少3年才能達到可以商用的水平。

再來說Mac端,芯片的架構一般有X86和ARM,前者多運用於電腦,而後者是爲移動設備設計的,具有耗電低,發熱少的特點。英特爾提供的是X86電腦處理器,但在移動時代,它落伍了。

目前,採用ARM架構的芯片年出貨量可達150億枚,全球超過95%的手機和平板電腦都在用它的技術。但移植了ARM芯片的筆記本少之又少,在性能上也剛剛滿足能用的需求。

蘋果一直在挖掘手機芯片的潛力,2018年,蘋果進行過內部測試,將iPad Pro的處理器裝在Mac上,然後運行macOS系統。

據悉,A14芯片可能擁有125億個晶體管,甚至超過了電腦CPU,甚至相應的跑分數據也可以和桌面級芯片媲美。

蘋果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A系列芯片不僅讓蘋果手機在性能上略勝安卓旗艦,更是讓iPad在性能上逐漸逼近電腦,iPad的定位也從最初的影音娛樂,慢慢向一臺生產力工具靠攏,甚至目前已經可以獨立運行完整版的PS等大型軟件。

採用ARM架構的A系列芯片還在進步,它已經在iPad上證明了自己成爲桌面級電腦芯片的潛質,而這很可能是蘋果早在數年前就埋下的種子。

喬布斯在2005年的WWDC上曾說,蘋果專門有一個“JUST in case”部門,來應對未來一切可能出現的情況做應急預案和準備。這種方式和華爲應對美國製裁相似,蘋果也是在這種危機意識下,做出了很多成果,並促成了喬布斯口中的“Mac三次變革”:

從摩托羅拉的68K轉換到PowerPC平臺從macOS 9轉換到macOS 10從PowerPC轉換到英特爾平臺每一次轉換都是蘋果對於未來藍圖的規劃體現,比如第一次轉換後,蘋果沿用PowerPC長達10年之久,第二次轉換後的方案,也沿用了20多年。

從英特爾的X86平臺轉換到ARM陣營,將在未來對蘋果產生深遠影響。比如更輕薄的機身、更長久的續航、每次更大力度的性能提升、更好的軟硬件結合,以及蘋果設備之間的聯動和功能整合。

蘋果上一次在架構上做出重大轉變是在2006年,當時它從PowerPC處理器轉移到英特爾處理器,並採取了兩年的緩衝期策略。蘋果現在宣佈,也是爲了給開發者留住足夠的時間進行適配。從目前A14的性能來看,它使用在Macbook Air或者Mac Mini這樣的入門產品上的可能性更大。

來自Ars Technica的報道說整條Mac產品線都會更換ARM芯片,這從蘋果過去幾次Mac的變革來看並不令人驚奇。

“手機芯片”可以滿足蘋果專業電腦的需求麼?可能大部分人都不會相信肯定的答案。

但就像幾年前,我們無法想象iPad可以成爲電腦的替代品一樣,蘋果依然在不斷探尋技術的邊界和可能性,帶給我們更多的驚喜。

未來可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