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清平乐》正在热播,让人领略到宋朝最鼎盛时期的宫廷官宦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感情,通过这部剧让人知道了那个写蝶恋花的晏殊原来是官家宋仁宗的老师,还有一人让我措不及防,那就是不修边幅的范仲淹,今天咱就来聊聊这个人。

有人说一个时代能有范仲淹这样的人存在,必然是这个时代福气,因为范仲淹能为整个时代中出现的问题,一一指出,还会给其如何改正的方法。范仲淹就像是站在高山之巅上,把底下风景一览无余;可是范仲淹和国民之间却又不像山顶与山脚离得那样远。所以范仲淹在宋朝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呢?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从小就诵读儒家经典,并精通其中要义,对国民的疾苦感触颇深,希望用自己的知识财富使天下民众、国家都受到恩惠和帮助。这也是为何之后范仲淹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有着博大胸怀和忠君报国、心系苍生的句子。

二十六岁的范仲淹,考中进士,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在任两年期间,范仲淹在狱讼办案过程中秉公循法,最是正直,并且不畏上级,敢于谏言。由于范仲淹的政绩相当突出,在广德的官声卓著,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之后其调任到泰州西溪负责盐运,期间范仲淹发现西溪的海堤由于常年没有修缮,导致堤坝多处坍塌,有决堤之患。范仲淹深知其中利害,其最终将对百姓的生死造成极大的威胁。便上书当地漕运张纶,并陈述堤坝的利害,还提议沿海岸线重新修筑捍海堰。张纶奏明朝廷后,宋仁宗调范仲淹为兴化县令,负责重修海堰工程。造福了一方百姓,当地人还把堤坝的名字命为“范公堤”。

天圣五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辞官为母亲守丧,期间居住在应天府。逢晏殊被贬去应天府学院当差,晏殊知晓范仲淹的才学,便邀请其去学院任职教书。范仲淹倡导时事辩论,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传授学子们学识与品德,使得学院风气改革换新。之后其还主张“劝学育才”,想要出人才,要先培育其。之后还提出广建学堂,兴办教育,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当时宋朝人才涌现。

天圣七年,此时依旧是太后主持朝政。太后寿辰到了,宋仁宗准备为太后祝寿,并让百官都参加。而范仲淹觉得这样不妥,认为祝寿是家事,大臣们是为国家做事的,大臣们倘若参加了,都去参拜太后,对皇帝的威严有损,谏言宋仁宗不要让众臣参见。无果。不久后,范仲淹又去上书太后,请求太后撤帘,让皇帝亲政。晏殊听说范仲淹如此直言,劝诫范仲淹这样做太过大胆,不可逼迫太后。

可是范仲淹却说:作为臣子,定然要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不能语言过于谨慎了,我定是要秉公直言,不作任何隐瞒,即便是罢官贬黜也无妨。范仲淹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见解。不得不令人叹服其高尚的情操。

范仲淹生前为百姓做了无数事,为国家安危、人民利益而慷慨谏言,所以在范仲淹死后老百姓们把范仲淹的画像挂起来祭奠,其中羌部族的数百人,在其灵前,像失去亲人一样痛哭,还斋戒三日后才离开。

范仲淹忠君爱国,甘愿为黎民百姓造福,甘于奉献自己,这真是为大宋操碎了心啊。这样的人搁在哪朝哪代不都是应该珍惜的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