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最近什么电视剧最火,无疑是以词牌名为剧名的《清平乐》了。这部剧因高度还原了宋代服饰和宋代文人的雅致生活,得到了一致好评,让很多观众忍不住地感叹:“仿佛语文书本里走出的场景”。

除了服饰与台词极度还原历史之外,许多中小学课本里出现的宋代文坛大佬,也在剧中一一登场,组团上线,晏殊、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等。这些诗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情稍微有一点点变化就忍不住地吟诗作词,然后一篇 “阅读并背诵全文”的文章就诞生了。

晏殊

晏殊可称得上是古代文人的理想模式,一生仕途顺利,官至大宰相,完美避开了“诗人不幸诗家幸”的怪圈。

提起晏殊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那首《蝶恋花》了。词中的“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说是离愁界的扛把子,都把离愁写到了极致。

除了《蝶恋花》,《浣溪沙》也是晏殊的脍炙人口的词作。“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短短两句,就诞生出了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两个成语。

晏殊除了自己写词很厉害,还把这本事遗传给了自己的儿子晏几道,父子二人合称“二晏”。晏几道的命运跟诗坛大佬杜甫有点相似,前半生啃老,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后半生因为家道中落,只能靠自己混社会。而恰恰是这种大起大落的生活,也为这些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范仲淹

一提到范仲淹,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可能是他写的那篇《岳阳楼记》,一下子让岳阳楼成为了“网红景点”。其中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了后世读书人为官的标杆。

当年,范仲淹的好朋友滕子京被贬到巴陵后,重修了岳阳楼,作为自己的政绩工程,然后寄了《洞庭晚秋图》给范仲淹,请范仲淹帮忙写篇文章,在朋友圈为他打call。于是,范仲淹在遥远的邓州,写下了这篇著名的《岳阳楼记》。至于范仲淹到底去没去过岳阳楼?也成了一个迷。

范仲淹和晏殊也是好朋友,当年,范仲淹的母亲去世,他为母守丧,居住在南京应天府。恰好此时,晏殊被贬为应天知府,大力扶持应天府书院,他很早就听说了范仲淹的才气,便把范仲淹邀请到书院讲课,两人遂成为好友。

范仲淹死后得到了“文正”的谥号,这是古代对一个大臣的最高评价,也是很多读书人梦寐以求想得到的“谥号”。

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的文坛领袖,他最耳熟能详的作品应该是那篇《醉翁亭记》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某个大周末,欧阳修和友人相约出去爬个山,烧个烤,喝点大酒,然后一篇旷世佳作就诞生了。

话说,欧阳修当年进京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晏殊是主考官,所以欧阳修也算是晏殊的门生。想当年,欧阳修壮志满满,举手投足间的才气挡都挡不住,本以为状元非自己莫属了,可等到放榜时,发现自己才得了第十四名,着实沮丧了一阵子。后来晏殊才解释道,欧阳修之所以没成为状元,是因为他锋芒过露,考官们想挫挫他的锐气。

这次科举考试的状元叫王拱辰,他娶了名臣薛奎的三女儿,而欧阳修娶了薛奎的四女儿,两人也从同学变成了连襟。后来,王拱辰的夫人去世,又娶了薛奎的五女儿,继续做薛家的女婿、欧阳修的连襟。欧阳修为此还写诗调侃王拱辰说:“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

故事还没结束,很久以后,王拱辰有个孙女王氏,嫁给了苏轼的学生李格非,生了个著名的女儿——李清照。

曾巩

曾巩可能是“唐宋八大家”里面存在感最低的一位了,但存在感低不代表没才气,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重要推手,也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公元1037年,18岁的曾巩随父入京,遇上了同样随父入京的王安石,两人因为文章结为好友。

后来,曾巩成了欧阳修的学生后,依然不忘这位好友,便把王安石的文章也推荐过去,也得到了欧阳修的赞赏。5年后,王安石就考上了进士。但曾巩属于平时文章写得麻溜的好,一到考试就发挥失常的典型,参加几次科考都没有高中。一直等到1057年,欧阳修主持考试,曾巩才和苏轼、苏辙等人同时被录取。

苏轼

苏轼是北宋文坛的超级网红,爸爸叫苏洵,弟弟叫苏辙,他还有个祖先叫苏味道。苏味道有个好友叫杜审言,杜审言的孙子叫杜甫。

当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所写的文章深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想给他第一名。正巧,欧阳修的学生曾巩也是同年应考,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的风格很像自己的学生曾巩所写,为了怕别人说有走后门的嫌疑,就给了个第二名。等到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这篇文章是苏轼所写。

对于给了苏轼一个第二名,欧阳修也感觉到很不好意思,当他得知真相之后,赶紧对苏轼说:把你以前写的文章也找来我看看。

欧阳修看完苏轼写的文章,更加佩服这个年轻小伙子了,对身边的人说:“这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再过几十年,文坛上将不会有人再提起我的名字,只记得苏轼了。我也该退休了,让他出人头地了。”这也便是“出人头地”这个词的由来。

苏轼的这一生,不是在被贬的路上,就是在被贬的任上。当年,王安石搞变法的时候,苏轼跟着司马光一起反对,然后被贬了。后来,司马光掌权后,把王安石的变法全部推倒了,但苏轼发现有些变法对国家也是有好处的,又反对司马光的保守,然后又被贬了。

就这样,在新旧两党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苏轼颠沛流离的一生,也让他写出了一大堆“阅读并背诵全文”的传世佳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