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是千古傳誦的模範宰相,是後代書生的追求和理想。他的被神話有他本身的優秀,更有天下人特別是讀書人加工的成分。因爲書是他們寫成的。但我認爲諸葛亮在某些方面特別是用人、馭人方面與劉備、曹操、孫權比不了,特別是在育人、用人上。一是不善育人,比方對待馬謖。二是道德潔癖,比方對待對待魏延。今天因篇幅所限,只講第一個,只講馬謖,只講失街亭。因爲爲第一個最重要,它直接導致了諸葛亮的北伐再也不會成功,蜀漢的早晚被滅也在這時註定了。

諸葛揮淚斬馬謖被易中天老師說成諸葛亮依法治國的典範,我有不同意見。這錯根本就不在馬謖,是諸葛亮用人不當。毫無疑問馬謖是有才的,要不諸葛亮也不會用他。但在馬謖守街亭之前沒聽說他有任何單獨指揮作戰的經歷,只是諸葛亮的高級參謀。在戰略上對諸葛亮的大政方針出過很好的點子。但戰略不能代替戰術,參謀也不一定就能獨當一面。有人說韓信在被劉邦封爲大將軍前不是也沒單獨指揮過軍隊嗎?

你沒注意,韓信在沒投奔劉邦之前已經在項羽軍營歷練了很多年,也跟項羽學習了很多年,對項羽的用兵特點了如指掌。要知道項羽在當時可以說是除韓信外最厲害的軍事家。諸葛亮把一個從沒單獨指揮過一場戰役的人放到如此重要關鍵的崗位,此謂大忌。 諸葛亮也擔心他不行,用王平爲副將,希望王平能拾遺補缺。但戰場上主官說了算,副官只有建議權,不象共產黨軍隊的雙首長制,司令政委才能真正的起到在重大事情上的相互作用。

有人問,馬謖該殺不?該殺,也不該殺。特別是不能爲了避嫌或平息衆怒殺他,因爲馬謖確實是人才。可以讓他戴罪立功,歷練歷練馬謖絕對是可造之才,第一次上戰場失敗很正常。大家想過沒有,假如馬謖不上山就一定行嗎?也不一定。曹魏也知道街亭勢在必得,得派魏延或趙雲那樣久經戰陣的人過去當主將。讓馬謖從無關大局的小仗開始歷練。反正結果是諸葛亮在勝局已定的情況下反勝爲敗,把喫進去的隴西三郡又吐了出來還搭進去一個馬謖。

街亭的失守,這就是蜀漢北伐再也不會成功原因,搭進去一個馬謖也無濟於事。因爲第一次北伐曹魏實在沒想到,也沒太當回事,畢竟三國中蜀漢是最弱的,別國不侵犯蜀漢就不錯了。漢中之戰也過去十多年了,蜀漢、曹魏之間有關山阻隔,長時間的休戰就老虎也有打盹的時候。再就是這次戰爭讓司馬懿看到了帶兵打仗是權力的最好抓手,下次再北伐就碰到硬茬了,後來的北伐證明司馬懿就是諸葛亮的剋星。

如果第一次北伐街亭不失,就坐實了3郡,3郡已經落入囊中,街亭失去又吐出來的。坐實3郡後,雍涼二州也就傳檄而定了,爲什麼呢?那是馬超的老根據地,馬超一呼應者雲集。雍涼二州拿下意味着什麼?長安必將不保。有什麼根據嗎?僅憑益州、漢中補充兵員、糧草,僅憑藉大部分都是步兵,諸葛亮就打的步騎協同的司馬懿只能取守勢,那要雍涼二州歸順,司馬懿還能是對手?

一是雍涼二州民風彪悍,二是那裏出戰馬,出奇兵。而且曹魏戰馬騎兵也很大一部分從那出。大家沒注意的是在冷兵器時代,騎兵對步兵簡直就是屠殺。這也是在冷兵器時代的幾千年來,中國屢受遊牧民族侵擾的原因,也是工業革命以前世界上高級文明卻往往被低級文明侵略、取代的根本原因。中國的元朝、清朝不就是例子嗎?成吉思汗還席捲了歐洲。中國的北宋就因爲燕雲十六州的丟失失去了養馬地才被金、蒙欺負的。

一句話,如果街亭不失,三郡就坐實了。三郡坐實,雍涼二州就能拿下。拿下雍涼二州,曹魏的長安必然不保。拿下長安,首先先主還於舊都的願望實現了,實力也大不一般了。沒有荊州又如何?不與東吳聯盟又如何?蜀漢憑自己一樣先平曹魏,後滅東吳。怎麼說呢?這就基本上是秦國的版圖,關中大平原、四川大盆地、漢中盆地就是秦國的三大糧倉。又有西涼騎兵、漢中、關中稠密的人口,諸葛亮對司馬懿那就是搖搖蒲扇的事,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就像打麻將,你只要出錯一張牌你就再也不會贏。你不贏就得輸,而不是和牌。這就是一念之差,天淵之別。諸葛亮僅僅只是錯用了一次馬謖,蜀漢以後的命運就全部註定了。其實諸葛亮用馬謖時也是很猶豫的,又是千叮嚀萬囑咐,又是讓穩重的老將王平給他做副手。其實比馬謖合適的人多的是,魏延、趙雲、馬超都沒問題。這明擺着就是讓馬謖立功,好培養接班人。誰知心血全白費。

西方混沌學有一個概念叫“蝴蝶效應”,怎麼講?就是一件事物對初始敏感性的依賴,輸入端微小的差別會迅速放大到輸入端,並有可能對輸入端產生深遠而或決定性的影響。應用到咱們現在的生活中,比方咱們現在人要孩子爲什麼要提倡優生優育?就是要贏在起跑線,在前端發力事半功倍。國家的大政方針也是,要高層設計,風險評估。又回到諸葛亮用馬謖,回到失街亭上,我認爲這是決定蜀漢命運的根本原因,大家怎麼認爲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和點贊、關注,謝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