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一直是人們茶餘飯後的休閒話題之一,而其中比較大的一個話題就是中國的文化由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變成了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社會在發展,大部分事情都是在向好的方向發,文化也不例外,那麼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國家文化到底有什麼傷害呢?

小編認爲它的好處是要大於壞處的,而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源在這裏…

孔子

雖然在先秦時期有百家爭鳴,然而真正能左右政治,左右社會發展的無疑就是那麼幾家。

首先要說的肯定是大名鼎鼎的法家,畢竟秦朝就是因爲法家的改革,才真正實現了秦國的強大,進一步做到了統一全國。

然而想必大部分人都知道法家對於國家的傷害,或者說對人民的傷害。用法家的思想治理一個國家無疑會令一個國家迅速的變得強大。然而它的缺點也是十分明顯的。

畢竟社會是由人組成的,人民需要國家的領導和教化才能夠得到幸福。

法家的制度確實可以讓人民得到安全,但是人民需要的不僅僅是安全。

畢竟民以食爲天,秦國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利用法家的制度迅速強大,然後統一全國,但是在後期的治理上卻出現了明顯的缺陷。

在人民需要糧食,需要精神生活的時。秦國的法家制度卻滿足不了人民,於是出現了牆倒衆人推的現象,導致秦國迅速毀滅。

而另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道家思想也不例外,那麼道家的缺點到底在哪裏呢?

老子

上文講到在人民得到安定之後,緊接着就需要糧食和精神上面的滿足。

法家的思想無疑是這兩點都滿足不了,而道家的思想卻地能滿的能滿足精神這一點,但是道家的缺點也很明顯。

雖然滿足了人的精神生活,但是在糧食方面卻很大的缺陷,試想一下,一個老百姓,如果每天去尋仙問道,又哪來的時間去勞動呢?沒有勞動,哪來的收穫呢?那麼喫什麼?喝什麼呢?畢竟不是人人都能夠不勞而獲。

而儒家的思想卻很明顯地規避了這幾個缺點。

孔子

上過學的人想必都知道這幾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正是這幾句代表了儒家的思想,儒家沒有道家和法家的固執,而是一直在學習和進步,一直做着着社會需要他們做的事,做着人民需要他們的事。

儒家的思想不僅可以滿足國家對兵家和法家的需求,還可以滿足人民對道家和農家的需求。

於是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成了必然趨勢,並不是說道家和法家不如儒家,只是儒家更全面一點,更適應社會一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