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没有从历史中吸取到任何教训

本文由麻辣读史原创创作,欢迎转载分享

中国人民将自己称为华夏民族,华夏原本是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了区别东夷,南蛮,西戎,北狄这四个少数民族的自称。当然现在56个民族是一家,都是华夏儿女。华夏族是黄河流域最早的居民,华夏先民早在8000年前就在黄河流域建立了大地湾文化,我们知道中国有两大河流,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华夏祖先在黄河流域繁衍壮大,而另一条的长江,同样的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在先秦的记载里,对于中原远古先民的记载多是以黄帝为主,黄帝身为部落首领,主要活动分布区就是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而后发现的夏商周的立都范围也是在此。而考古不断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大地湾文化,大汶口文化,都被证实黄河流域才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而长江流域史前人类活动的遗址却迟迟没被发现,不少外国学者本就对黄河流域属于质疑的态度,而现在就对华夏文明的起源有了更多的猜测,直到1973年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将中华文明追溯到六七千多年前,为中国史学界和考古界提供了依据,证明了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河姆渡遗址

1973年的夏天注定是一个炎热的夏天,河姆渡镇的村民正在挖掘沟渠准备修筑水渠,突然一个村民喊叫起来,原来他被一个坚硬的东西刺破了脚,于是就将这个东西挖了出来没想到竟然是一个骨头形状的刀子,而且还不止一个。好奇心作祟,村民们继续挖掘,发现了越来越多这样的骨头,意识到不对劲的村民赶紧报告给了上级部门。

等到专家赶到之后,开展了一系列的挖掘工作,发现这是一座远古人类的栖息遗址。经过专家分析,这个遗址分为四个文化层,第一文化层约5500-5000年前,第二文化层约6000-5500年前,第三文化层约6500-6000年前,第四文化层约7000-6500年前。河姆渡的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保存了大量的植物遗存,动物遗骸,木构建筑遗迹和构件,以及数以千计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其中遗址带榫卯的干栏式建筑,是中国现已发现的古代木构建筑中最早的榫卯之一。

母系氏族的繁荣景象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形态,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经历了原始群和氏族公社两个发展社会,氏族是根据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周围的人团结起来形成最原始的部落。而氏族部落又经历了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两个发展阶段。母系氏族以妇女为主体,氏族成员的世系按母系来,现今存有的姬,姜姓都是母系社会的体现。而到了父系氏族的时候,氏族的领导权都落到男子手中,财产继承也是按父系来的。

我们知道,三皇五帝时期已经是父系氏族了,以上提到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其实都更接近于父系氏族而河姆渡遗址则是全面反映了中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的繁荣景象,在这里发现栽培稻谷,畜养家畜,采集植物果实,还有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以及少量的墓葬遗存,为中国研究远古时代的农业,建筑,制陶,纺织,艺术和东方文明起源以及古代地理,气候,水文的演变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

为了保护这一重大的新石器文化遗址,1982年,河姆渡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启动河姆渡遗址的有序保护和博物馆建设并于1994年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参观感受一下。

这本《远古江南:河姆渡遗址》以简洁和系统兼顾的形式介绍了河姆渡。把书中的每一栏内容置于相关的历史背景下作点、线、面结合式的阐述,在重点介绍河姆渡遗址方方面面的目标下,既争取让各方面的内容说明有一定的历史纵深感,也适当照顾其宽阔性。内容深入浅出,读起来生动有趣,很适合喜欢远古文化的小朋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