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嘉

经公号“嘉言1984”授权转载

图1:1940年6月14日德军进入巴黎

80年前,1940年6月14日,德军第30步兵师开进巴黎,并举行盛大的入城仪式,德军在进行曲《普鲁士的荣耀》的伴奏下列队穿过凯旋门。此前法国政府已于6月10日撤出巴黎并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盟军被迫进行敦刻尔克大撤退,法军精锐主力损失殆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法军名将——马克西姆·魏刚(Maxime Weygand)被法国政府任命为国防部参谋总长和法军总司令,接替被撤职的毛利斯·甘莫林(Maurice Gustave Gamelin)。魏刚依靠勉强拼凑的剩余兵力沿索姆河至埃纳河建立所谓“魏刚防线”。

图2:马克西姆·魏刚(Maxime Weygand)将军,美国LIFE杂志封面,1940年5月20日

德军方面,在攻占法国北部后,为不使退至索姆河、瓦兹河及埃纳河一线的法军设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稳之际,向法国腹地发起了攻击。其计划是:A、B两个集团军群,强行突破魏刚防线,攻占法国首都巴黎,并前出至马奇诺防线的后方,再配合从正面攻击的C集团军群占领马奇诺防线,围歼法军,结束战争。

图3:德军士兵带着缴获的法国国旗行进,美国LIFE杂志,1940年6月10日

德军的攻势于6月5日发动,头两天内法军的抵抗相当顽强,但战至6月7日,最西端的德军装甲部队突破法军防线达到通向鲁昂的公路,于是法军的防御完全崩溃。魏刚随即建议法国政府应立即要求休战而不可再拖,次日他又宣称索姆河之战已经失败。果不出其所料,仅仅过了一天,6月9日,德军在并未受到任何严重抵抗的情况下,渡过塞纳河,法国政府于当日决定撤离巴黎。至于迁往何地却争论不决,有人主张布列塔尼,也有人主张波尔多,于是最终折中迁到了图尔。6月10日,法国政府宣布巴黎为不设防城市。

此时,德军第6集团军下辖的第30步兵师正从北部接近巴黎,但其最初的作战意图是绕过巴黎,继续向南追击撤退的法军。当30步兵师师长库尔特·冯·布里森(Kurt von Briesen)少将听说巴黎已被宣布为不设防城市时,他决定派遣部队进入巴黎郊区,以确定巴黎不设防是否真实。很快,进入郊区的先头部队报告说,未遇到法军抵抗,所有法军都已撤离了巴黎。于是冯·布里森决定改变原定计划,进入巴黎市。

图4:在军乐队的伴奏下,冯·布里森少将检阅进入巴黎的德军,德国Signal杂志,1940年8月10日

当德军部队到达香榭丽舍大街时,冯·布里森临时决定举行阅兵。在军乐队演奏的进行曲《普鲁士的荣耀》(Preu?ens Gloria,即本文开头的音乐)的伴奏下,德军列队行进在在香榭丽舍大街和福煦大街,接受冯·布里森将军的检阅,并穿过凯旋门。这段德军阅兵的影像后来广为流传,但通常被误认为是法国投降后在巴黎举行的德军胜利阅兵。实际上,在简短的阅兵之后,德军第30步兵师就穿过巴黎继续前进,向南追击从巴黎撤离的法军。

图5:冯·布里森将军检阅进入巴黎的德军,阅兵部队列队通过凯旋门,德国Signal杂志,1940年8月10日

图6:进入巴黎的德军部队举行阅兵、列队行进在福煦大街上,德国Signal杂志,1940年8月10日

关于法国战败的另一张著名的照片,就是被称作“哭泣的法国人”(“The weeping Frenchman” 或 “The Crying Frenchman”)。很多资料称这是法国人目睹德军进入巴黎而哭泣,其实这是错误的。这张照片首次刊登在1941年3月3日的LIFE杂志上,实际拍摄于1940年9月的马赛,法国民众眼含热泪、目送法军战士高举凝聚着法兰西光辉历史的各色军旗登船撤往北非的阿尔及利亚。

图7:“哭泣的法国人”,美国LIFE杂志,1941年3月3日

这一幕还留下了珍贵的视频影像。1943年,美国的宣传部门用之前收集的素材剪辑了一套共七部的宣传片“我们为何而战”(Why We Fight),“哭泣的法国人”这一场景出自第三部“分裂与征服”(Divide and Conquer)。拥有璀璨文明的法兰西怎甘心就此沉沦,正像这部片子最后所反映的那样,在雄壮的马赛曲声中,世界各地无数法国战士,纷纷加入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法兰西三色旗和撤离的战旗再次高高飘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