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嘉

經公號“嘉言1984”授權轉載

圖1:1940年6月14日德軍進入巴黎

80年前,1940年6月14日,德軍第30步兵師開進巴黎,並舉行盛大的入城儀式,德軍在進行曲《普魯士的榮耀》的伴奏下列隊穿過凱旋門。此前法國政府已於6月10日撤出巴黎並宣佈巴黎爲不設防城市。

盟軍被迫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法軍精銳主力損失殆盡。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法軍名將——馬克西姆·魏剛(Maxime Weygand)被法國政府任命爲國防部參謀總長和法軍總司令,接替被撤職的毛利斯·甘莫林(Maurice Gustave Gamelin)。魏剛依靠勉強拼湊的剩餘兵力沿索姆河至埃納河建立所謂“魏剛防線”。

圖2:馬克西姆·魏剛(Maxime Weygand)將軍,美國LIFE雜誌封面,1940年5月20日

德軍方面,在攻佔法國北部後,爲不使退至索姆河、瓦茲河及埃納河一線的法軍設防固守,便趁其立足未穩之際,向法國腹地發起了攻擊。其計劃是:A、B兩個集團軍羣,強行突破魏剛防線,攻佔法國首都巴黎,並前出至馬奇諾防線的後方,再配合從正面攻擊的C集團軍羣佔領馬奇諾防線,圍殲法軍,結束戰爭。

圖3:德軍士兵帶着繳獲的法國國旗行進,美國LIFE雜誌,1940年6月10日

德軍的攻勢於6月5日發動,頭兩天內法軍的抵抗相當頑強,但戰至6月7日,最西端的德軍裝甲部隊突破法軍防線達到通向魯昂的公路,於是法軍的防禦完全崩潰。魏剛隨即建議法國政府應立即要求休戰而不可再拖,次日他又宣稱索姆河之戰已經失敗。果不出其所料,僅僅過了一天,6月9日,德軍在並未受到任何嚴重抵抗的情況下,渡過塞納河,法國政府於當日決定撤離巴黎。至於遷往何地卻爭論不決,有人主張布列塔尼,也有人主張波爾多,於是最終折中遷到了圖爾。6月10日,法國政府宣佈巴黎爲不設防城市。

此時,德軍第6集團軍下轄的第30步兵師正從北部接近巴黎,但其最初的作戰意圖是繞過巴黎,繼續向南追擊撤退的法軍。當30步兵師師長庫爾特·馮·布里森(Kurt von Briesen)少將聽說巴黎已被宣佈爲不設防城市時,他決定派遣部隊進入巴黎郊區,以確定巴黎不設防是否真實。很快,進入郊區的先頭部隊報告說,未遇到法軍抵抗,所有法軍都已撤離了巴黎。於是馮·布里森決定改變原定計劃,進入巴黎市。

圖4:在軍樂隊的伴奏下,馮·布里森少將檢閱進入巴黎的德軍,德國Signal雜誌,1940年8月10日

當德軍部隊到達香榭麗舍大街時,馮·布里森臨時決定舉行閱兵。在軍樂隊演奏的進行曲《普魯士的榮耀》(Preu?ens Gloria,即本文開頭的音樂)的伴奏下,德軍列隊行進在在香榭麗舍大街和福煦大街,接受馮·布里森將軍的檢閱,並穿過凱旋門。這段德軍閱兵的影像後來廣爲流傳,但通常被誤認爲是法國投降後在巴黎舉行的德軍勝利閱兵。實際上,在簡短的閱兵之後,德軍第30步兵師就穿過巴黎繼續前進,向南追擊從巴黎撤離的法軍。

圖5:馮·布里森將軍檢閱進入巴黎的德軍,閱兵部隊列隊通過凱旋門,德國Signal雜誌,1940年8月10日

圖6:進入巴黎的德軍部隊舉行閱兵、列隊行進在福煦大街上,德國Signal雜誌,1940年8月10日

關於法國戰敗的另一張著名的照片,就是被稱作“哭泣的法國人”(“The weeping Frenchman” 或 “The Crying Frenchman”)。很多資料稱這是法國人目睹德軍進入巴黎而哭泣,其實這是錯誤的。這張照片首次刊登在1941年3月3日的LIFE雜誌上,實際拍攝於1940年9月的馬賽,法國民衆眼含熱淚、目送法軍戰士高舉凝聚着法蘭西光輝歷史的各色軍旗登船撤往北非的阿爾及利亞。

圖7:“哭泣的法國人”,美國LIFE雜誌,1941年3月3日

這一幕還留下了珍貴的視頻影像。1943年,美國的宣傳部門用之前收集的素材剪輯了一套共七部的宣傳片“我們爲何而戰”(Why We Fight),“哭泣的法國人”這一場景出自第三部“分裂與征服”(Divide and Conquer)。擁有璀璨文明的法蘭西怎甘心就此沉淪,正像這部片子最後所反映的那樣,在雄壯的馬賽曲聲中,世界各地無數法國戰士,紛紛加入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法蘭西三色旗和撤離的戰旗再次高高飄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