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老子曾经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

意思是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应该小心翼翼,而不是大刀阔斧的往上冲。如果帝王的行动太过于急切的话,可能会造成社会的动荡,而社会的动荡就会造成黎明百姓的生活困苦。

在国家的治理过程中,统治者一般都会实行儒家的中庸之道。不管在哪个朝代,如果一方的势力太大,那么对于统治者来说,就会是一个十分大的威胁。

皇帝

所以在朝代的更迭中,帝王始终喜欢用中庸之道来平衡各方势力,那么究竟什么是帝王的中庸之道呢?

一、不偏不倚,折中调和

中华民族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朝代,这些朝代的兴起是天下的趋势,而衰弱同样也是趋势。不管在哪个朝代,最后灭亡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大权旁落,君主不具备统治江山的权利,就会被有权利的人取代。

就连陈胜也曾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一个人只要拥有足够的权力,就可以做到自己的想做的事情,而得到权力,正是统治者费心要做的事情。

这不仅仅是因为权力的魅力巨大,而是只要足够有权力,最后控制皇权也不是难事。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许多谋权篡位的事情,甚至还有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些斗争正是因为权力在历史的更迭中渐渐转移,而统治者们,最为费心的就是怎么将国家牢牢的握在手中,这并不是简单的一件事情。

曹操

国家机器不可能只因为一个人就可以转动起来,而是需要很多人的努力,而这种努力势必意味着统治者需要权力下放。但是权力下放很容易变成一家独大,权倾朝野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统治者们就需要平衡各方势力,而这种平衡就是中庸之道。

历代帝王对于中庸之道都十分有研究,在他们的统治期间都会选择尊崇儒家,这正是儒家思想中的可取之处,让统治者的政权更加稳固。

不单是“君君臣臣”的思想,中庸思想中的“不偏不倚,折中调和”也十分重要。

古代的帝王们推崇中庸之道后,便选择了政党倾轧。相互牵制,此消彼长的态势使得一个政党不能长期的拥有权力。

而是最后会寻求一种微妙的平衡,就像是魏蜀吴三分天下,互相牵制,才能走的更加长久。

二、南北之势,始于隋唐

在我国古代历史中,其实南方并没有和北方一较高下之力。甚至南方和北方属于不同的体量,这两个体量的差距甚大,基本上没有可比较的余地。

北方在隋唐之前一直是中国的经济,文化,政治等多方面的中心,南方的发展在古代历史上很少被提及,在隋唐之前,比较出名的都城都是在长安,洛阳。

古都洛阳

《诗经小雅》:“漆沮之从,天子之所。瞻彼中原,其祁孔有。”

甚至古代所指的中原都是值得现在陕西、河南等地。

正是因为这样的全方位的碾压使得南方没有和北方一争之力,而随着隋朝的大运河开通,将运河修到了杭州,南方才慢慢的走向经济发展的时代。

交通的方便给了南方发展的机会,但是真正的机遇却要等到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对于北方的破坏巨大,所以百姓被迫将资源倾斜到南方,南方由于水利事业的兴起,慢慢走上了富强的道路。南方的渐渐强大,也为南北之争,渐渐拉开了序幕。

三、南宋定都,大势已定

随着唐朝的发展,水利的兴起,还有开放了东南沿海的港口。南方的经济开始出现腾飞之势,越来越多的人都会选择在南方发展。

手工业和经济的发达,使得南方腾飞起来。在当时,北方依旧是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

晏殊

北宋时期,朋党不断,一般以南人和北人作为分水岭,北方人排斥南方人,南方人也不待见北方人的局面几成水火之势。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宰相寇准日:”殊江外人。”

这是《晏殊传》中的记载,可见当时的南北斗争已经到了火热化的程度,寇准已经在皇帝面前直接因为出生而觉得晏殊不适合进士出身。

这样的朋党斗争,也是北宋覆灭的原因,一方权势坐大的话,必定会影响朝政局面。

之后,北宋都城汴京沦陷,这次的沦陷,让南宋不得不定都于临安也就是现在的杭州。

这个决定对于南方来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南方成为了当时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南宋的到来,使得杭州的政治格局,人文背景还有市民生活都在飞速的发展。

“官府贵家置四司六局,各有所掌,故筵席排当,凡事整齐,都下街市亦有之。常时人户,每遇礼席,以钱倩之,皆可办也。”

南宋的定都扩大了杭州的整个城市的容量,人口也从二十多万到了一百二十多万,这样数量上的飞跃,让临安成为了当时最繁华的都市。

南宋临安

生活在其中的百姓幸福安康,这奠定了南北之争的基础。

四、明朝引爆,大案惊天

明朝的南北之争已经到了烈火烹油之势,明朝开国的时候便将京都定在了应天府,也就是现在的南京。这个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城市成为首都并不奇怪,但是定都南京意味着对于南方容易走近政治中心,而且朝廷对于北方的掌控力会比较弱。

这不可避免的造成了隐患,所以在洪武三十年,明朝就出现了南北榜案,这个案件牵扯到了无数人,而其中的南方士子更是首当其冲,当年录取的51名南人士子全部被革除功名,而之后更是钦点了61名北方士子作为进士。

这一南北榜案,其实是明朝南北之争越来越激烈的最终结果。

朱元璋

这个案件中不论两方士子都是棋子,只是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治统治。这是从前朝就已经遗留下来的政治死局,当时的朱元璋也只有实行的帝王的中庸之道,才能在这次的事件中平息众怒。

南强北弱,平衡势力在明朝时期发生南北榜案虽然是一件偶然事件,但是也是必然。这是和当时的政治和经济中心有关,南京作为经济和政治中心,南方士子在这方面有先天优势。

何况经过前朝的发展,明朝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已经完全落在了南方。

南方为官的人多,就会造成南方进士多的情况,毕竟古时候还有同乡之谊。如果你和大官是同乡,还有可能得到引荐,在软件方面北方士子已经落后一步。

而南方政权的建立始于前朝,北方在明朝之前经历了屠戮,根本就没机会学习文章,自然文化方面得不到发展,这是在硬件方面的不足。这样双重不足,必然会导致南强北弱的情况。

而这时统治者十分不愿意看到的,这样的情况不但不利于他掌握南方官员,也不能让北方官员心中服气。

明朝

所以只有在南北榜案中大力支持北方士子,这才能使得南北方平衡,也就是中庸之态。

排除异己,巩固政权“榜发,泰和宋琮第一,北士无预者。于是诸生言三吾等南人,私其乡。”

这是《明史》中对于这次事件的记载。最后的结局是主考官都死了,只有85岁的主考官因为年纪太大而被流放。

这次死在朱元璋手中的官员,都是南方官员。这种雷霆手段,平衡了明朝的政治格局。

南方官员陨落之后,迅速的补充了北方进士,让明朝的官场,再度焕发了活力。

朱元璋也不用担心南方官员互相包庇,官官相护。

这样的政治局面,是朱元璋十分乐意看到的,南北榜案的真相已经不得而知,但是他所起到的效果却已经在明朝的朝堂中显现出来。

这样平衡的局面,南北方官员都噤若寒蝉。即使南北方的朝堂势力想要再起干戈,也不会搬到台面上来,而是在私底下明争暗斗。

这种明争暗斗对于大明朝唐来说是一种良性发展,对于大明江山来说也是良性的循环。也是这次事件才让朱元璋一举收伏了北方士子的心。

明朝文人

作为一个极具天赋的政治家,朱元璋显然深谙其中精髓,明朝政权的高度集中,和这些中庸手段也离不开关系,平衡各方势力正是中庸之道的精髓。

结语:

南北之争在历朝历代都十分激烈,从南方崛起,到北方再度崛起。这样的历史更迭,数不胜数。

但是内斗消耗的终究是国家和百姓,这对于统治者来说,可能是一个乐于见到的画面,但是对于百姓来说,这显然过于残酷。

这种争斗对于国家来说,是一种不良循环,研究历朝历代的南北之争可以让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以史为戒,在当代的生活中,和平共处,亲如一家。

团结应该是我们生活中永恒不变的话题,和谐相处,共创未来美好家园,这是我们生活的宗旨。

参考文献:

《明史》

《晏殊传》

《都城纪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