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印度被外族蹂躏的血泪史

印度虽然辉煌,但比起同样多次面对蛮族入侵的中国,他们并没怎么反扑过,基本上就是不断被吊打,导致越来越多的文化入侵,这方面的断层导致印度历史除了虚无缥缈的神话,就剩下管中窥豹的考古了。

实际上印度从古至今都没几个统一的时代,而滋润了印度文明的印度河慢慢就成了这个地区的代名词,但悲剧的是后来英国把印度次大陆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所以印度河现在全在巴基斯坦境内。同样滋润印度的还有东方的恒河。恒河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西藏的雅鲁藏布江,但悲剧的是恒河入海口成了“东巴基斯坦”,也就是现在的孟加拉国。

印度土著是一群较为矮黑的族群——达罗毗荼人,但现在关于达罗毗荼人的印度文明只能通过考古来探索了。这群人可以说在同类人种亲戚里混得最好了,著名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就是这个时期的,如按年代推算要比夏朝的二里头文化早600多年,其发达程度远超同期其他地区的文明。他们有完善的城市建设和文字,以及发达的农业。他们愉快地和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做着生意,而同时代的我们还没进入龙山文化时期。

这群人虽有和埃及、苏美尔一样的良好开端,却没有人家命好,因为相对闭塞孤立的位置,印度河文明始终没能孕育出像古埃及、古巴比伦这样的集权国家,松散的城邦联合体文明随着雅利安人的南下,面临着毁灭的危险。

这群使用和我们现在听到的英语、德语一样语系——梵语的雅利安人进入了南亚次大陆,很快征服了战斗力不足的当地土著,但一个很残酷的问题摆在他们面前,自己的文化实在太落后,如想真正统治一个发达的民族,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被同化或使用宗教的力量。很明显,雅利安人选择了后者。

雅利安人的神话

婆罗门和刹帝利

雅利安人利用传统信仰,把自己创造的神“大梵天”提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当然,还有两个开始地位不高但后来却快要喧宾夺主的神——毗湿奴(维护神)、湿婆(毁灭神)。这三位在雅利安的传说里过着没羞没臊、清晰无码的生活,比如梵天和毗湿奴寻找湿婆生殖器的尽头什么的。这就是现在印度教的祖宗——婆罗门教。

这群雅利安人因地制宜,以自己的传统思辨为基础,宣称世界创始的时候出现过一个叫“神我”(也叫作“原人”)的精神物质交汇的玩意儿,这东西的头变成了掌管祭祀的婆罗门,肩膀手臂变成了掌握兵权攻伐的刹帝利,腿变成了象征手工业者、商人的吠舍,脚变成了最低等的首陀罗。雅利安人用宗教塑造出了非常让人绝望的瓦尔那制度,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种姓制度。

首陀罗的种姓大多都是被征服的达罗毗荼人,他们只能永远仰视掌握神权和兵权的雅利安婆罗门、刹帝利。如果你想麻雀变凤凰,抱大腿或找个干爹什么的,那么抱歉,跨种姓出生的孩子就是比首陀罗还要低的种姓——贱民。贱民被认为是不洁的,只能小心翼翼地躲开别人活着。这一制度给雅利安人的统治披上了合法外衣,他们为此还写了一部现在古印度历史唯一的文献——《梨俱吠陀》。这一文献虽然写了不少雅利安印度的社会组成和祭祀,包括对原住民的征服,但内容基本都是玄之又玄的神话,显得特别不靠谱,因此我们称这个时代为吠陀时代。

婆罗门教在印度大大小小的城邦里维持着阶级秩序,但毕竟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其他几个种姓开始不满大神棍婆罗门的霸权。到公元前6世纪,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代,他们的雅利安兄弟波斯也崛起了,同时也是希腊哲学家辈出的时期。印度也不例外,这块七零八落的大陆终于迎来了历史上最大的思想风波——沙门思潮。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婆罗门的权威,跑到深山野林里进行修行和思辨,希望找到一个能够超脱混乱社会苦难的方法。在雅利安印度的北部,一个叫迦毗罗卫国的王国出生了一个太子——乔达摩·悉达多。

释迦族的圣人

悉达多太子

悉达多大约出生于公元前566年,比孔子大11岁,是父亲净饭王的独子。当然,之后关于他的很多传说肯定也是佛教包装出来的,比如出生时脚踏七步,步步莲花,然后转头来了句——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悉达多毕竟是个太子,从小要什么有什么,当时有几个婆罗门给太子算命,说他以后可能不会成为继任者,而是一个修行者。老爸净饭王一听就急了,从小到大不让他出宫门半步,到什么时候给他什么,满屋子的妙龄少女任其享用,太子也都愉快地接受了。

但普通人梦寐以求的生活在太子眼里太没有挑战性了,成天显得闷闷不乐。有天晚上父亲问他,今天怎么不开心啊?太子说,在我的想象中,有个大世界与咱家不同,看看肯定很棒。简言之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净饭王说,你儿子都出生了,还出去瞎跑什么,老老实实继位吧。太子说,你要是不让我出去,我就不当国王。净饭王无奈,就答应了,并派了五个守卫看着他。

太子先是在大街上看到一个佝偻的老人,便问随从,这是什么人啊?我在宫里从没见过。守卫忍住笑说,这是个老人,也是个病人。太子说好可怕,我会变成这样吗?守卫说,太子养尊处优,肯定不会变成这样,但是也会老的。不一会儿,又碰见一个人在躺着的人面前哭,太子又问,这是怎么回事啊?他为什么哭?守卫说这是个死人,再也不能动了。太子说我也会变成这样子吗?守卫说太子虽然身份高贵,但也会死的。

太子回去就更不开心了,一直在思考人为什么会死,为什么会病。想到这些就浑身冷汗,最后发展到茶不思饭不想了,便找到净饭王说自己想出家思考人生真谛。当时净饭王就惊着了,连忙说你只要能继位,我什么条件都满足你。太子说,那我就一个要求,你能别让我死吗?净饭王一看这也没救了,只能派人严加看守。但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太子溜出去了。

太子出走后的第一反应就是拜访沙门名师、婆罗门等,比如阿罗逻迦兰、珈蓝,他们非常熟悉原来那套理论。从冥初讲到我慢,以及痴心、染爱,最后到五大。但是太子发现这些人只是知道生老病死的原因,并不知道超脱生死的办法。

太子只想一心超越众沙门,而站在沙门的顶点,就是超脱生死。所以太子到处问沙门超脱生死的办法,但没有一个人能给他解释。太子越来越苦恼,于是打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太子跑到一条叫尼连禅河的河边,坐下来静思,他用沙门教他的禅定方式,处于一种极速的思考中。静思之中,太子几次差点儿饿死,最后还是被一个牧羊女的乳糜救了。

在佛教经典中,还存在着太子在入定时被魔王波旬攻击、色诱,最后一一化解的故事。太子最终已经接近菩萨境界,可以解救众生之苦,参透妙处,但仍未找到超脱生死的办法。

“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va)的缩写,“菩提”是“觉”,“萨埵”是“有情”。菩萨是佛的前一个阶段,但并不是所有菩萨都修为很低,比如观世音菩萨,就是已成“佛”后,却发下宏愿,要来到人间化为菩提萨埵渡众生。地藏王菩萨也有“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宏愿。所以说,六道之外,有声闻(阿罗汉果)、缘觉(辟支佛)、菩提(菩萨、佛)三个境界,可以不受轮回之苦。

太子此时已经参悟出,如果要得到不生不死,就需要达到一个称为“菩提”的大觉悟境界,不顾“地狱,恶鬼,修罗,人间,天界”的束缚,达到比神明还要高的境界,就是“佛”的状态,这种状态是一种永存。

得到缓解的太子跑到一株“毕钵罗树”旁入定,开始最后的修行。在几乎涅槃的时候,太子看到了自己生生世世的修为,换来今天的大觉悟,这时正好天边升起一颗星星。太子心里豁然开朗,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翻译过来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在无上正等正觉中,太子悟得超脱生死的最好办法——四谛,也就是人生为“苦集”两个谛的因果,解脱的方式是“灭道”两个谛的因果,经过每个谛的三转法轮,就能达到“佛”,也就是不生不死了。从这之后,毕波罗树也就有了个新的名字——菩提树。

大觉悟后的太子开始四处传道,解救还在苦海中的人们,最后在鹿野苑定居,后被称为释迦族的圣人,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教后来的传播规模并不大,和起源类似的耆那教呈共存的状态,但势力一直不如婆罗门教。

佛教的诞生使沙门思潮达到顶峰,随着各种流派的产生,印度终于摆脱婆罗门小型独裁的松散城邦,进入了以十六个大国为代表的“印度十六雄国”时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