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印度被外族蹂躪的血淚史

印度雖然輝煌,但比起同樣多次面對蠻族入侵的中國,他們並沒怎麼反撲過,基本上就是不斷被吊打,導致越來越多的文化入侵,這方面的斷層導致印度歷史除了虛無縹緲的神話,就剩下管中窺豹的考古了。

實際上印度從古至今都沒幾個統一的時代,而滋潤了印度文明的印度河慢慢就成了這個地區的代名詞,但悲劇的是後來英國把印度次大陸拆成了印度和巴基斯坦,所以印度河現在全在巴基斯坦境內。同樣滋潤印度的還有東方的恆河。恆河的一個重要源頭就是西藏的雅魯藏布江,但悲劇的是恆河入海口成了“東巴基斯坦”,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國。

印度土著是一羣較爲矮黑的族羣——達羅毗荼人,但現在關於達羅毗荼人的印度文明只能通過考古來探索了。這羣人可以說在同類人種親戚裏混得最好了,著名的摩亨佐·達羅遺址就是這個時期的,如按年代推算要比夏朝的二里頭文化早600多年,其發達程度遠超同期其他地區的文明。他們有完善的城市建設和文字,以及發達的農業。他們愉快地和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做着生意,而同時代的我們還沒進入龍山文化時期。

這羣人雖有和埃及、蘇美爾一樣的良好開端,卻沒有人家命好,因爲相對閉塞孤立的位置,印度河文明始終沒能孕育出像古埃及、古巴比倫這樣的集權國家,鬆散的城邦聯合體文明隨着雅利安人的南下,面臨着毀滅的危險。

這羣使用和我們現在聽到的英語、德語一樣語系——梵語的雅利安人進入了南亞次大陸,很快征服了戰鬥力不足的當地土著,但一個很殘酷的問題擺在他們面前,自己的文化實在太落後,如想真正統治一個發達的民族,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被同化或使用宗教的力量。很明顯,雅利安人選擇了後者。

雅利安人的神話

婆羅門和剎帝利

雅利安人利用傳統信仰,把自己創造的神“大梵天”提高到了至高無上的地位。當然,還有兩個開始地位不高但後來卻快要喧賓奪主的神——毗溼奴(維護神)、溼婆(毀滅神)。這三位在雅利安的傳說裏過着沒羞沒臊、清晰無碼的生活,比如梵天和毗溼奴尋找溼婆生殖器的盡頭什麼的。這就是現在印度教的祖宗——婆羅門教。

這羣雅利安人因地制宜,以自己的傳統思辨爲基礎,宣稱世界創始的時候出現過一個叫“神我”(也叫作“原人”)的精神物質交匯的玩意兒,這東西的頭變成了掌管祭祀的婆羅門,肩膀手臂變成了掌握兵權攻伐的剎帝利,腿變成了象徵手工業者、商人的吠舍,腳變成了最低等的首陀羅。雅利安人用宗教塑造出了非常讓人絕望的瓦爾那制度,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種姓制度。

首陀羅的種姓大多都是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他們只能永遠仰視掌握神權和兵權的雅利安婆羅門、剎帝利。如果你想麻雀變鳳凰,抱大腿或找個乾爹什麼的,那麼抱歉,跨種姓出生的孩子就是比首陀羅還要低的種姓——賤民。賤民被認爲是不潔的,只能小心翼翼地躲開別人活着。這一制度給雅利安人的統治披上了合法外衣,他們爲此還寫了一部現在古印度歷史唯一的文獻——《梨俱吠陀》。這一文獻雖然寫了不少雅利安印度的社會組成和祭祀,包括對原住民的征服,但內容基本都是玄之又玄的神話,顯得特別不靠譜,因此我們稱這個時代爲吠陀時代。

婆羅門教在印度大大小小的城邦裏維持着階級秩序,但畢竟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隨着生產力的提高,其他幾個種姓開始不滿大神棍婆羅門的霸權。到公元前6世紀,中國處於春秋戰國時代,他們的雅利安兄弟波斯也崛起了,同時也是希臘哲學家輩出的時期。印度也不例外,這塊七零八落的大陸終於迎來了歷史上最大的思想風波——沙門思潮。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婆羅門的權威,跑到深山野林裏進行修行和思辨,希望找到一個能夠超脫混亂社會苦難的方法。在雅利安印度的北部,一個叫迦毗羅衛國的王國出生了一個太子——喬達摩·悉達多。

釋迦族的聖人

悉達多太子

悉達多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66年,比孔子大11歲,是父親淨飯王的獨子。當然,之後關於他的很多傳說肯定也是佛教包裝出來的,比如出生時腳踏七步,步步蓮花,然後轉頭來了句——天上天下,唯我獨尊。

悉達多畢竟是個太子,從小要什麼有什麼,當時有幾個婆羅門給太子算命,說他以後可能不會成爲繼任者,而是一個修行者。老爸淨飯王一聽就急了,從小到大不讓他出宮門半步,到什麼時候給他什麼,滿屋子的妙齡少女任其享用,太子也都愉快地接受了。

但普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在太子眼裏太沒有挑戰性了,成天顯得悶悶不樂。有天晚上父親問他,今天怎麼不開心啊?太子說,在我的想象中,有個大世界與咱家不同,看看肯定很棒。簡言之就是: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淨飯王說,你兒子都出生了,還出去瞎跑什麼,老老實實繼位吧。太子說,你要是不讓我出去,我就不當國王。淨飯王無奈,就答應了,並派了五個守衛看着他。

太子先是在大街上看到一個佝僂的老人,便問隨從,這是什麼人啊?我在宮裏從沒見過。守衛忍住笑說,這是個老人,也是個病人。太子說好可怕,我會變成這樣嗎?守衛說,太子養尊處優,肯定不會變成這樣,但是也會老的。不一會兒,又碰見一個人在躺着的人面前哭,太子又問,這是怎麼回事啊?他爲什麼哭?守衛說這是個死人,再也不能動了。太子說我也會變成這樣子嗎?守衛說太子雖然身份高貴,但也會死的。

太子回去就更不開心了,一直在思考人爲什麼會死,爲什麼會病。想到這些就渾身冷汗,最後發展到茶不思飯不想了,便找到淨飯王說自己想出家思考人生真諦。當時淨飯王就驚着了,連忙說你只要能繼位,我什麼條件都滿足你。太子說,那我就一個要求,你能別讓我死嗎?淨飯王一看這也沒救了,只能派人嚴加看守。但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太子溜出去了。

太子出走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拜訪沙門名師、婆羅門等,比如阿羅邏迦蘭、珈藍,他們非常熟悉原來那套理論。從冥初講到我慢,以及癡心、染愛,最後到五大。但是太子發現這些人只是知道生老病死的原因,並不知道超脫生死的辦法。

太子只想一心超越衆沙門,而站在沙門的頂點,就是超脫生死。所以太子到處問沙門超脫生死的辦法,但沒有一個人能給他解釋。太子越來越苦惱,於是打算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太子跑到一條叫尼連禪河的河邊,坐下來靜思,他用沙門教他的禪定方式,處於一種極速的思考中。靜思之中,太子幾次差點兒餓死,最後還是被一個牧羊女的乳糜救了。

在佛教經典中,還存在着太子在入定時被魔王波旬攻擊、色誘,最後一一化解的故事。太子最終已經接近菩薩境界,可以解救衆生之苦,參透妙處,但仍未找到超脫生死的辦法。

“菩薩”是“菩提薩埵”(bodhisattva)的縮寫,“菩提”是“覺”,“薩埵”是“有情”。菩薩是佛的前一個階段,但並不是所有菩薩都修爲很低,比如觀世音菩薩,就是已成“佛”後,卻發下宏願,要來到人間化爲菩提薩埵渡衆生。地藏王菩薩也有“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所以說,六道之外,有聲聞(阿羅漢果)、緣覺(辟支佛)、菩提(菩薩、佛)三個境界,可以不受輪迴之苦。

太子此時已經參悟出,如果要得到不生不死,就需要達到一個稱爲“菩提”的大覺悟境界,不顧“地獄,惡鬼,修羅,人間,天界”的束縛,達到比神明還要高的境界,就是“佛”的狀態,這種狀態是一種永存。

得到緩解的太子跑到一株“畢鉢羅樹”旁入定,開始最後的修行。在幾乎涅槃的時候,太子看到了自己生生世世的修爲,換來今天的大覺悟,這時正好天邊升起一顆星星。太子心裏豁然開朗,得到“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翻譯過來就是“無上正等正覺”。在無上正等正覺中,太子悟得超脫生死的最好辦法——四諦,也就是人生爲“苦集”兩個諦的因果,解脫的方式是“滅道”兩個諦的因果,經過每個諦的三轉法輪,就能達到“佛”,也就是不生不死了。從這之後,畢波羅樹也就有了個新的名字——菩提樹。

大覺悟後的太子開始四處傳道,解救還在苦海中的人們,最後在鹿野苑定居,後被稱爲釋迦族的聖人,也就是釋迦牟尼。佛教後來的傳播規模並不大,和起源類似的耆那教呈共存的狀態,但勢力一直不如婆羅門教。

佛教的誕生使沙門思潮達到頂峯,隨着各種流派的產生,印度終於擺脫婆羅門小型獨裁的鬆散城邦,進入了以十六個大國爲代表的“印度十六雄國”時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