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军情作者:执戈者

印度军队又在搞事情了,并且,这一次动静有点大。

西部战区新闻发言人张水利大校就中印边防人员位加勒万河谷地区冲突对外发表声明:6月15日晚,在中印边境加勒万河谷地区,印军违背承诺,再次越过实控线非法活动,蓄意发动挑衅攻击,引发双方激烈肢体冲突,造成人员伤亡。

这是一起严重的军事挑衅事件,印度方面要完全的责任。6月17日,王毅外长同印度外长苏杰生通电话,要求印方对此开展彻底调查,严惩肇事责任人,严格管束一线部队,立即停止一切挑衅性举动。王毅警告:印方务必不要对当前形势做出误判,务必不要低估中方维护领土主权的坚定意志。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近期不仅针对中国制造事端,还在对邻国四处挑衅。

5月上旬,印度国防部长辛格突然到与尼泊尔存在争议的地区活动,引发尼泊尔的抗议和不满,尼泊尔联邦议会众议院6月13日表决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与印度存在领土争议的卡拉帕尼等地区纳入新版国家地图,表达了坚决反制印度领土扩张主义的决心。

与此同时,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冲突又在升级。当地时间14日,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激烈交火,造成士兵和平民伤亡。

印度在国内疫情十分严重,国际社会公认它将会甩出“王炸”的时刻,仍然不断对邻国做出挑衅性的动作,反映出这个国家根深蒂固的地区霸权主义企图和不知收敛的领土扩张主义野心。

马克思曾经说过,印度的历史就是“一次又一次被征服的历史”。然而,作为一个长期深受侵略和奴役的国家,独立后的印度非但没有形成反对霸权主义和同情弱小民族的集体心理,反而继承了殖民者的扩张“遗志”,妄图继承以英属印度为基础的地缘“遗产”,大搞地区霸权主义。

翻阅独立后的印度历史就可以发现,从英甘地时期,印度就在南亚次大陆地区推行“新东方门罗主义”,表面上是宣称“南亚是南亚人的南亚”,实质上则是把整个南亚都看作它的势力范围,搞“南亚是印度的南亚”。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印度先是肢解了巴基斯坦;然后通过重新签定条约的形式把锡金、不丹、尼泊尔三个周边小国纳入到自己的势力范围;再后来就是公然吞并锡金,还在事实上控制了不丹,并对尼泊尔虎视眈眈。英甘地的父亲、印度开国总理尼赫鲁曾经公开宣称:“小的民族国家是注定要灭亡的。”显然,这就是印度对周边小国的基本态度。

随着近年国力的增长,印度已经不满足于在南亚建立“独立王国”了,它要“立足南亚,称雄印度洋,争做21世纪一等强国”。野心勃勃的印度不仅要把南亚次大陆变成自己的“后院”,把印度洋变成自己的“内湖”,还要积极“走出去”:向中亚地区渗透,建立军事基地;在中东地区实现自己的存在并施加影响;从近海走向“深蓝”,要在“印太”地区发挥影响力。印度官方人士甚至不止一次地表示“要在从南中国海到阿拉伯海的广大区域内发挥作用”,野心之大,昭然若揭。

印度安全专家有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印度必须像“猛虎”一样主宰南亚,建立自己的支配地位,只有这样,印度的国家安全才有保障。为了支撑它的大国野心,印度在军事上保持巨大投入,军购开支多年稳居全球前列,硬是靠买来了一支“万国牌武器”拼凑的“现代化军队”,并将之作为实力的后盾,肆无忌惮地挑衅周边国家。

事实上,印度的“强大”只是虚有其表。且不说它掺杂了“牛粪”的GDP增长率有几分真实,它拼凑起来的杂牌军队战斗力究竟几何,仅它的国内矛盾问题就足够印度当局头痛的。尤其是这几年,印度国内因政治、经济、民族、宗教、种姓、语言、贫困等等原因引起的冲突、动乱从未停止。也可以说,国内多个地区分离主义活动频繁的印度就是多种冲突并存的“标本”。

有西方评论家指出,现在的印度就像一颗鸡蛋,外面是一层硬壳,内部是不稳定的流质,而且这个外壳也很薄、很脆弱,轻轻一敲就会破碎。如果印度真的冒险与大国发生冲突,只要打破它的外壳,它内部的流质就会在瞬间泄漏到无法收拾的地步。

在这种情况下,印度竟然还“无知者无畏”地四面出击。它对周边国家的控制与压榨,已经招来了强烈的反对和反弹,尼泊尔、斯里兰卡、马尔代夫等印度邻国都表现出明显的“去印度化”倾向。更为严重的是,印度还污称中国对其搞所谓的“珍珠链”战略,却不去反思正是它自己长期对这些国家的控制与压榨才导致邻国对其离心离德,把自己逐步变成了孤家寡人。

历史证明,对于印度的领土扩张主义和军事挑衅行动,必须给予坚决的回击。巴基斯坦多次打痛印度,才阻止了印度在克什米尔地区的野心;这一次,尼泊尔把争议领土纳入本国新版地图也是对印度的回击。对于中国来说,回击印度的军事挑衅行为,自然有着更多的办法。除了军事上斩断它伸向中国领土的黑手外,不妨瞄准它本身所具有的多处软肋,敲打一下它的外壳,让它认识到其外表“强硬”下的脆弱本质。

1962年,得知印度要向中国开战,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说出了一句名言:“谁要想跟中国陆军打仗,那简直就是有病!”当年发生的事情,早已证明了麦克阿瑟这句话的正确性。不过,半个多世纪过去,印度似乎已经忘记了麦克阿瑟的“忠告”。也许,又到了让印度长长记性的时候了。

相关文章